近日伴随618序幕的降落,京东和天猫的地位处境也渐渐明晰起来,天猫商城以自身优秀的条件呈现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反观京东,虽然成绩斐然,但相比于天猫商城还是稍显逊色不足。
随着阿里巴巴更新招股书,”华尔街名嘴”吉姆·克莱默的话最有代表性:“要不要把京东卖出,套现收益,拿去买阿里巴巴?”资金池里的钱只有这些,这是一个价值百亿的问题。
这个命题背后,是五十年来零售商业的模式终极争论:平台模式还是自营万岁?五年前的淘宝商城也争论过,十年前亚马逊争论过,三十年前沃尔玛争论过,五十年前西尔斯百货也争论过。
平台模式如同联邦一样——下放权力,由平台推商家,商家满足消费者,固然是撒豆成兵,但对于生态系统的运营能力有极高要求,按照北极光创投合伙人邓峰的说法:“平台做起来慢,但是长大了壁垒很高”。
自营模式更像帝国——典型的集权,金字塔般的自上而下的控制全链条来实现价值,求的是大包大揽,事必躬亲,利润来自“拧毛巾”的效率和整合效应。
不得不说的是,中国的电子商务企业家们已经把这两种模式都玩到了极致——纯平台和纯自营。在美国,亚马逊采取混合策略:靠自营业务带流量,用第三方平台拉收入。到了中国,阿里彻底把平台变成免费,以规模经济取胜。京东发生过几次摇摆,上市时曾按亚马逊模式,大力宣传POP第三方平台,视为未来利润点。上市后刘强东却借着牛文文的口告诉全世界,自营才是未来。
对外口径摇摆的背后,是资本在涌动。京东成功抢在阿里前上市,付出的代价是必须先向投资者证明自身模式的有效。财报不好看,京东于是先照着亚马逊的融资故事迎合华尔街:自营+平台。但倔强的刘强东总是不愿意放弃“初心”——自营建立起来的优势和口碑,另一个反证是,老刘求学的的2013年,是京东POP发展最快、最好的一年。
所以上市后的第一个京东618店庆,场面格外火爆,刘强东亲自上阵送货,”老刘专场“设计的台词意图明确——”电商没有三国演义,从来就是两强争霸“,踢走国美苏宁那些蹭我的商家,我的对手只有阿里。然而,面对天猫在当天夜里放出的103.99万的单日手机销量。京东需要再次证明自己
刘强东如果无法在3C品类上保持住地位,如何说服投资者,自营B2C这是一个有效的商业模式呢?要知道,从中关村铺位走到纳斯达克上市的京东商城,超过85%交易额来自自营业务,3C类产品是最核心品类,手机更是皇冠上的明珠。京东要扩张,流量大本营手机不能丢,3C不能丢。
现在京东的数据是不错,但还是稍显差强人意。移动端下单四分之一?阿里全平台已经达到了27.4%,每秒钟多少台手机?这些单位时间的宣传策略,淘系电商玩过无数次了。既然已上市结束缄默期,现在的京东急切需要给一个有力的声音,一个华丽的数字,告诉华尔街秃鹫一样追求高成长性的基金经理、投资总监们——”我虽然不挣钱,但是我有一天一定会挣钱“,只有这样,才不会被看做下一个当当。天猫公布全年GMV是5050亿,抵得上四个京东,而且91%的增速比京东还更高。
当年京东完成性命攸关的第四轮融资时,操盘融资华兴资本的包凡发了一个朋友圈说:“你不得不佩服某些人,命就是硬。”上一次618这么热闹的时候,京东面对的是转身缓慢的苏宁,总算涉险过关。今天,如果真的要把自己当成两强之一和天猫一战,那京东要再次证明自己的“命硬”——如今它已经不再是绑架着风险投资的战车,要真正对投资者负责。
未来京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上市只是对于资金方面有了宽裕的空间,但不代表京东已经拿到了最终的胜利,面对各平台巨头的虎视眈眈,京东还需要完善自身的不足,选择好符合自身的模式,这样才能在“被围剿”中生存并走的更远。
( 本文由IT思维整编发布 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