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一位朋友,在看了前面那篇《没有了后顾之忧的今日头条》之后,在微信上和我感慨了一句:头条崛起的好快。
算算年头,12年3月成立的公司,到今天,也不过刚刚五年,已经从0走到了100亿刀,的确很快。
但头条崛起之快,和移动互联网是配套的。
当中国网民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之后,甲方的营销预算不得不向移动端倾斜。
过去,甲方每一块钱的营销投入,两毛五分钱就进入了百度手中,还有一些或水平或垂直的内容门户(包括视频),分食了剩下的广告盘子中的大部分。(阿里也拿走0.25,不过那是另外一个故事)。
移动手机屏上,搜索的王者地位不复存在,一众门户,似乎也稍许慢了点——这句话不是说它们没想到要做一个内容客户端,而是说它们不够全力去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搜狐,它的内容客户端是第一个装机过亿的。
今日头条恰恰成了甲方在移动端做营销的重要的解决方案之一。
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又成了今日头条快速崛起的巨大推动力。
以上,我并没有否定头条自身主观努力的意思。门户出手不算晚,但真不如头条一门心思地往里扎。
二
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发展速度到底有多快?
比对一下桌面互联网的速度就知道了。
1994年,中国正式开通国际互联信道,是踏入互联网的标志。其后用了十一年的时间,2005年,中国互联网人口突破一个亿。
移动互联网开端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08年,取当年全球手机数字流量超过语音流量,以及,appstore诞生于08年,另一种是09年,取iPhone3GS这款苹果史上最成熟手机面世,以及appstore上可下载的应用量过万。
无论哪种,到今天都不会超过十年。而在这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移动网民人口已经占到整个网络人口的9成5,6.95亿(CNNIC数字)。
相对于桌面的发展,移动可谓神速。
而桌面互联网的发展,又有这样的说法:网上一日,世上千年。这句话相当夸张,但说互联网发展速度快,是不争的事实。
百亿甚至千亿美金当量级的公司的出现,都不需要一代人去打造。
三
百年来工业时代的发展,我们如果说成是1的话,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可能就是10,
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可能就是100,
至于未来,物联网或者什么其它,发展起来,可能就是1000。
最近在看一部名为《真实的人类》的英剧,前一阵子又看过几集《西部世界》,两部剧里都提到了性爱机器人。和机器人做爱算不算出轨,这是一个有趣的伦理问题,因为机器人说到底和自慰工具一样,都是人造设备。但本来觉得这不过是一个纸上谈兵,没想到我昨日看到一则新闻:Far Eastern制造公司表示目前已经可以制造出和人类外表相差无几的机器人了,并且第一批商用性爱机器人将会于明年进行发售。
真是快啊!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加速发展过程,不是快速发展过程。
但是,有加速发展,也会有加速衰落。
加速的时代,老实讲,对大多数人来说,并非好消息。
四
2015和2016年,经常会听到一些诸如大量中小企业倒闭的传闻。
这被视为中国经济走入一个下降通道或者至少是盘整通道的证据之一。
我不是经济学家,但我总觉得,大量传统中小企业的关张,其中有一个原因在于:它们的衰落速度是加速的,以至于就那么一两年的功夫,消失不见。
当我们看到类似今日头条、小米这样的拜移动互联网所赐加速崛起的公司时,而有更多的企业,在加速衰落。只不过它们单个体量太小,媒体懒得报道罢了。
即便是互联网公司的三巨头,T抓住了微信这张传票,A抓住了支付宝这个打通线上线下的交易工具,都还混得不错。但B,显然就有些纠结。
也许,它押注人工智能,是为下一个加速时代的到来,夯下基石吧。
至于当年叱咤风云的门户们,新浪有了微博,网易有了手游,搜狐真不知道有什么了。
我查了查,它今天的市值只有15亿,是新浪的1/3不到,网易的。。。5%。
我总感觉,今天的企业们,押对了一件事,可以乘势而起,押错了,被甩下的速度极快。
而押错(或者说没押对,甚至是根本没押),显然比押对,概率高得多。
这也算是互联网时代马太效应的另一种注解罢!
五
知识电商。
北大教授胡泳最近和人合作了一篇《“内容”身处黄金时代,而它擅长伪装成“知识”》的文章。
这是一篇有趣的文章,不过稍显高深,不是坐在马桶上能够阅读的。
文章中有一个观点,知识是long form的,而内容则不一定。事实上,我们今天在各种社交网络上能够获取的内容并不见得是long form的“知识”。
我再追加一句,long form的知识需要一定量的字数(比如数千字以上),但有一定量的字数的,未必就一定是long form的知识。因为它很有可能不系统。
按照胡泳老师的知识要long form的说法,长文不等于知识。
碎片化不仅仅指“短小”(短文章、短视频),还意味着“零碎”(不系统,不完整)。
但知识电商俨然是内容创业中一股不容小觑的脉络。
因为,
好吧,我讲实话,因为我们不读书。
千万不要被年底书单满天飞的表象给迷惑了,到处转发书单,那只是一种前台的社交表演。
六
我有个朋友,在一个知识电商平台上开了一个收费专栏,199块人民币一年。
我认识这个人,深知他博览群书,而且我和此人有过数次较长时间的沟通交流,他的思维角度和方式,都是我相当推崇和尊敬的。
我第一时间掏了199块,但看了几篇之后,就没有打算继续阅读他后来的东西。
道理就在于,相对于我所知的他而言,这些内容(不是知识),水了一些。
我花过40块大洋买过他的一本书。旁征博引,数据图表一应俱全。观点可以商榷,但逻辑自洽,属于long form的知识。价值远远超过这个199元/年。
然而,对于他来说,199元/年的收益远远高于40块一本书的收益。
这个专栏的订阅人数是:3万2。
我不太相信,他的那本书,能卖15万册——而且,书的版税收入,作者能切到的,不会超过两成。而知识电商平台,他可以获得五成。
从供给端来说,卖内容比卖知识,显然财富累积的更快。
快,是一个加速时代中绝不能忽视的变量。
七
需求。
打着“知识电商”旗号的内容贩卖有着广泛的需求。
其实很多人都有一种“这个时代发展速度很快”的感觉,都有着一种“不赶上什么就要被抛弃”的恐惧。
但long form的知识,显然太慢了。
而且存在押错的可能。你费了好几个小时看完的一本书,最终发现并不是“开卷有益”,大有浪费之感。
学生时代,要么就是读书甚少,要么就是死啃教材,等到成年之后,意识到积累不足时,怎么办?
知识电商提供了一个看上去很美好的解决方案。
很多内容贩卖者,其实是把成体系的知识打碎,这里弄一则“内容”,那里搞一些“内容”,拼起来给到需求者。
积累的速度至少是快的。
还是那句话:
快,是一个加速时代中绝不能忽视的变量。
八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狄更斯的这句名言已经被用滥。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恐怕是一个坏时代。对于一小部分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代。
网上的一则励志鸡汤,1.01的若干次方之后的结果,远远大于0.99的若干次方。
加速发展,就是这个结果。
大部分人有增长有进步有改善,但相对来说,他们正在被加速甩到后端。
做知识电商是一门好生意。
因为真正要做好,你需要摄入大量的成体系的long form的知识,但你的用户们,天天被你喂食的是不成体系的零敲碎打的内容。
彼此差距越来越大,你的生意会越来越好做。
是吧?
九
本文是一则内容,不是一个知识。
虽然我也写了九个段落,总计2500字了。
—— 首发 扯氮集 ——
作者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天奇阿米巴创投基金投资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