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思维

文章页右侧顶部广告

外媒称中国厂商竞技面部识别,刷脸已成常态

中国的科技巨头们正争相将面部识别技术应用于商业领域,试图超越西方竞争对手。后者对此态度则更为谨慎,因为它们害怕这会让注重隐私的消费者感到担忧。

尽管出于隐私方面的担忧,一些市场已经放缓了这项技术的推出,但在中国,许多人已经习惯了在日常事务中让自己的脸接受扫描,进行支付,进入居民区、学生宿舍和酒店都是如此。

这项技术甚至被用于解决一个持续了几十年之久的问题:北京天坛的厕纸被盗现象。在这个游客众多的公园里,公共厕所配备了一台可以识别用户面孔的厕纸分发器,并且不允许频繁的重复访问。

更为平常的是,电子商务集团阿里巴巴旗下的在线支付公司蚂蚁金服让其4.5亿用户通过自拍登录自己的在线钱包,中国建设银行则允许用户在一些自动售货机上用他们自己的脸进行支付。

打车服务滴滴出行正在利用这项技术来验证司机的身份,搜索引擎百度也已经研发了有面部识别功能的大门,进入其办公室和收费景点前都需进行面部扫描。

中国对这类技术的兴趣,推动其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人脸识别“独角兽”公司(投资界将10亿美元以上估值,并且创办时间相对较短的公司的称为“独角兽”),即总部位于北京的Face++。去年12月,该公司在第三轮融资中获得1亿美元。由于估值超过10亿美元,该公司业界被称为“独角兽”。北京旷世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Face++已将其软件授权给滴滴和蚂蚁金服。

在中国人口密集的城市的银行里,前来办理业务的人们往往要大排长龙,Face++在其中看到了它的第一个机会。“你需要等很长时间才能办理业务。”“因此,我们开始向金融科技行业提供面部识别服务”,Face++表示。现在,该公司计划将重点放在零售市场上。

随着现实生活中的商业应用在中国的增长,我们的系统收到越来越多的反馈数据,其深度学习能力因而也得到了提高。尽管在中国,其面部识别技术背后的基础人工智能研究与欧美的水平相当,但中国在商业应用方面已经领先于其他国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身体识别技术专家冷彪说:“谷歌并没有全力投入于发展面部识别技术,因为它有更高、更长期的目标,而面部识别实际上是非常容易实现的。”“但中国的大公司在短期内更加关注利润。他们认为面部识别技术是使用人工智能来改变世界的最快、最好的方式。”

面部识别初创企业在中国享受着一个积极的反馈循环:这一技术运用得越广泛,其效果就越好。解振华表示:“在中国,随着现实生活中商业应用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数据被反馈到我们的系统中,以提高深度学习能力。”

与所有人工智能应用程序一样,获取访问数据至关重要。

中国人口众多,隐私相关的法律宽松,这使得获取大量的信息的成本非常低廉。

冷彪说:“中国不对搜集照片进行管制,所以在这里搜集数据比在美国更容易。”“早些时候,你可以花5元钱(不到1美元)买到一张别人的照片。”

西盟斯律师事务所(上海)的技术律师荀杨表示:“直到近年来,中国还一直把隐私视为一个负面概念。”“第一部明令禁止滥用个人信息的法律于2009年出台。”

因此,中国企业在推进面部识别技术方面比其西方同行更为大胆。

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在2011年称面部识别技术“令人感到毛骨悚然”,并承诺不会建立用户照片数据库。

迄今为止,面部识别技术在美国的商业运用主要限于在社交媒体上自动把照片上的人标记出来。Alphabet旗下的智能家居部门Nest也将面部识别技术运用到了安保摄像头中,但该功能在伊利诺伊州被拒之门外,该州对生物数据监别系统有严格法律进行控制。

尽管如此,这一技术仍有可能被滥用。

与指纹识别不同,面部识别可以被动地完成,这意味着用户并不一定知道自己的脸被扫描了。中国政府将其用于火车站的监控摄像头,一旦识别出被禁止出行的乘客,便向警方提出警示。

通过与政府的身份识别系统协同作用,中国未来的生物识别技术市场,包括面部识别技术,将迅猛发展。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国家身份识别照片数据库——超过10亿张,而美国只有4亿。市民们已经习惯了把身份证插到芯片读卡器上,以获得手机账户、购买火车票或者去酒店登记入住。

中国政府是世界上第一个在身份证上应用射频识别技术的政府,这意味着人们只要在口袋里装有一张卡片,当他/她走过一个射频识别门时,其身份就能得到识别。

所有这些都使得这种无处不在的身份识别技术的在中国被普遍接受,但在中国以外,许多人可能会认为这并不太妙。

但是,这给用户带来了方便、快捷的体验——正如施密特先生上个月在上海附近举行的一个论坛上所说的那样:“中国是一个匆忙的国家。”

本文由网易见外智能编译平台提供翻译服务,英文来源:金融时报,审校:王丹怡

网易智能

网易智能(公众号 smartman163),定位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的垂直媒体及产品服务平台,面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从业者和关注者。运营栏目包括大型策划栏目《AI英雄》,行业研究与分析栏目《AI研究院》等,提供原生内容、新闻策划、数据报告、产品评测等服务。

发表留言

Return to Top ▲Return to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