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东西 文 | 小豪
“看看我们现在的世界,周围都是各种智能设备,让我们变得非常孤立,我们独自走到车库,独自开车,忙了一天又一天,一个人走进自己的小卧室。因此我们想了一个简单、高雅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够解决所有的这些问题,让更多的人能够聚在一起。”By Zimmer(Lyft联合创始人兼CEO)
2012年某天,康奈尔大学课堂上,一个正在上课的教授在课堂上讲了自己看到的一个现象:在路上跑着的汽车里,80%的座位都是空置的。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坐在台下听讲的John Zimmer牢牢记住了教授说的话。
(Lyft联合创始人兼总裁John Zimmer)
之后,他就不断地思索如何解决汽车座位的浪费问题。几经周折之后,Zimmer认为为大学生提供合伙用车服务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于是联合Logan Green创建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Zimride,主推校园内的共享乘车服务。
谁也没有想到,同样是土生土长的美国出行平台,Lyft如今在北美网约车市场上已成为令Uber头疼不已的存在。
一、那一抹艳丽的小胡子
“谈及Lyft,总也绕不开车身前面挂着的那抹粉红色的小胡子,不同于现在的小型胡子,Lyft最初被推出的时候,每辆车前面都挂着一个巨大的,醒目的胡子。”
(图为Lyft早期挂在车上面的粉红色大胡子)
2012年5月22日,Zimride推出了Lyft,主要用来同Uber一些低价的私人司机和出租车进行竞争。而Uber早在2009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布局美国的出行市场,可以说Lyft此举有些在老虎头上拔毛的意味。
Lyft很有意思,第一眼看去,你总是会被他们车前面的那抹大胡子吸引,它是那么毛茸茸,又是亮眼的粉红色。这款标志性的胡须让人们会心微笑的同时,也显得如此与众不同,大胆豪放。
“我们的服务最初是针对女性设计的,我们本想为女性提供安全的租车服务,因此设计了一个可爱的形象作为标志。”Zimmer在解释小胡子来源的时候,这样说道。
然而,标志性的粉红色胡子也并不是受到所有人的欢迎。假如你去参加一个重要的商务会议,那模糊的粉红色胡子显然是不合适的,这也是Lyft当初决定重新打造品牌的原因之一。
2013年,Zimmer和他的和合伙人卖掉了Zimride,开始将精力放在Lyft上面。Zimmer的思维跳的很快,他谈到经济,环境,甚至是Lyft这样的驾乘分享服务能够给社会带来怎么样的福祉。
毋庸置疑,Lyft绝对称得上2014年最成功的企业之一,当年年初,他们募集了2.5亿美元的资金,并将业务扩展到多个新市场中。同时Lyft还推出了Lyft Line拼车服务以及为每日往返的上班族推出Lyft for Work通勤服务。这两项业务的成功,让Zimmer更加坚信Lyft距离自己的终极目标近了一步,那个目标就是让人们不再想拥有自己的汽车。
(和乘客击拳问好的司机)
除了车头上的那抹小胡子,Lyft的司机还会在乘客上车时同他们“击拳头”打招呼。很多乘客在体验过之后,都会从心底对Lyft的轻松服务产生信任。不过,这样具有独家特色的元素,却遭到了一些媒体杂志的批评,一家知名出版物认为Lyft可能太过“可爱”了,以至于无法和Uber对抗。
但在2014年接受采访时,Zimmer就明确表示自己并不认同媒体的言论,“在如今的这么一个竞争环境中,媒体总喜欢搞出一些吸引人的东西。但事实上,你去看现在Lyft的官方网站,绝对和过去不一样。我们要给Lyft注入更加多元化的元素,而且,我们会继续发展品牌营销。”
那么Lyft粉红色的小胡子标志会被逐渐淘汰,或是退居幕后吗?
对此,Zimmer也有自己的回复——“我不会明确说这个标志是否会彻底消失,但应该不会再有这么巨大的小胡子了。在几个月前我们就已经停止供应这样的产品,这是我们策略的一部分。实际上我们认为小胡子标志营销的时间比我们预期的要长,因为它对我们口碑营销非常有帮助,而且确实吸引了很多的关注。但假如我们要再进行品牌营销,那么肯定会选择其他与众不同的方式了。”
二、那些健谈的司机们
Lyft的司机似乎都很健谈和友好。
这也难怪,Lyft鼓励个性化,司机有的是音乐人、艺术家、甚至企业家。他们的性格完全从穿着打扮上,以及他们所开的车上表露无遗。更为有趣的是,因为司机职业的不同,Lyft内部会出现各种各样不同的“派别”,比如“迪斯科Lyft”,“卡拉OK Lyft”等等。不论“派别”如何,他们的车内都是清洁干净的,在这些基础之上,各种有意思的司机就会为你的乘坐经历提供特别有趣的体验。
(与乘客友好交谈的Lyft司机)
Uber会提供给司机专用的手机,明确区分工作和生活,但在Lyft,司机可以一直使用自己的手机,“因为没准儿我能搭载上一个命中注定的人呢~”
一位在Lyft工作的司机曾经向顾客展示了手机中自己女儿的可爱照片,还曾经认识了好些朋友并记下了他们的联系方式。“我从没觉得在我装着四个轮子的小小空间里,工作和生活能够清楚的划分开来,它们就融合在一起,融合在这小小的车子中。”
其实从Uber和Lyft的宣传语中,就能够清晰的看出两家公司的视野格局:Uber,每个人的私人司机;Lyft,您身边会开车的朋友。相比之下,Uber主打的就是专业,而Lyft更愿意营造一种轻松和愉悦的氛围。
(等待客人上车的Uber司机)
这样就解释了在Uber,司机会穿得体的服装,第一次见面会主动拎包并打开车门。这种专业的精神同时也不打折扣地贯彻到Uber X产品上。但在Lyft,司机不会帮任何人打开车门,当然不排除有礼貌的司机会帮着女士搬行李。
“因为我总觉得这样做与当时的情景相违背,何况乘客并没有要求我这么做。在接送朋友时,我会亲自下车屁颠屁颠儿地跑上前帮他拿行李吗?不,显然不会。我会停好车,然后把车门打开,静静地站在车门的一边双手下垂静待朋友上车吗?似乎也不会。当然,如果是在晚上和我老婆约会,我绝对会条件反射似地瞬间移动到车门前把门打开。”
一位同时在Uber和Lyft工作过的司机表示:Lyft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个家庭。在其中我们这些素不相识的司机走到一起,有可能因为相同的谋生方式而开始相互联系,甚至互相给对方介绍能够接到的活儿,也有可能同在Lyft下工作的司机下一秒就成了我的乘客。我们的角色相互转换,完全取决于当时的需要。Lyft整体感觉就是一个气氛融洽的社群,一个大家庭。
(和乘客谈笑风声的司机)
说到这里,不由得想要谈及Lyft对司机的重视和尊重。Lyft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性节目:给接满1000单的司机送上一份礼物。同样是在Uber和Lyft分别工作过的格莱格·孟德尔(Greg Muender)分享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当我在Lyft开车完成第一千次的业务时,Lyft公司竟然专门为我举行了一次小型的聚会为我庆祝,我简直惊喜极了,第一次为我的工作感到骄傲。但在Uber X这边,我不记得自己和公司之间有过任何交流,也从未感觉自己的工作被尊重,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
另一位Lyft司机表示他一直待在Lyft,他认为公司对待司机非常公平。“公司对司机没有任何压榨,还会时不时地给予奖励,当我完成1000单的时候,公司奖励给我了一件1K Club 的夹克给我。这真的是对我工作的认同和尊重,也坚定了我继续为Lyft工作下去的决心。”
三、打不死的小强,Uber头疼不已的对手
其实Lyft的发展并非顺风顺水,每个公司都会经历顶峰和谷底,这个似乎不用过多解释。
强如Uber,在布局全球市场时,也频频遭遇狙击,甚至遭遇滑铁卢式的失败。在美国本土,Uber是当之无愧的老大,紧随其后的就是Lyft。
(北美网约车市场上针锋相对的两家公司)
不过,在2013年的时候,Lyft的发展遭遇了谷底,通用汽车对Lyft进行了一轮投资,对Lyft估值55亿美元。随后,有消息人士称,通用汽车和Lyft举行了非正式谈判,提出以至少55亿美元收购后者,但并没有给出正式的收购方案。随后,美国科技网站The Informatica报道称,Lyft拒绝了通用汽车的报价。
2014年,Uber曾考虑收购Lyft,两家还展开了非正式的谈判,尽管双方曾谈到20亿美元的收购报价,但Uber前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私下表示,由于收购可能会引发监管审查,因此他不会支持这样的收购。
时间到了2016年,据《华尔街日报》和彭博社两家权威媒体报道,Lyft已经聘请了投资银行Qatalyst Partness。这家投行最知名的业务就是帮助科技公司进行出售,这让外界纷纷猜测,Lyft怕是撑不住要进行出售了。
虽然在2015年,Lyft融资16.8亿美元,用于市场扩展,但Uber单单在2016年上半年就融资57亿美元,甚至比Lyft的估值都高,在烧钱的游戏上,两家实力对比简直天壤之别,这也是外界猜测Lyft撑不下去的原因。
不过,猜测归猜测,事实归事实。进入到2017年以来,Uber先后曝出性骚扰、窃取谷歌Waymo技术等丑闻。随后多位Uber高管离职,CEO卡兰尼克也被逼出走,可以说Uber后院起火。如此好的时机,Lyft自然趁机猛追一把,7月5日,该公司宣布其日订单数量突破100万,当然,这与Uber的日订单550万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看似一路波折险些夭折的Lyft还是收到了各方巨头的投资,这也是它能够坚持到今天,并逐渐欣欣向荣的主要原因之一。据Crunchibasc的统计数据,目前Lyft已经累计获得了11轮的融资,总金额达到了26.1亿美元,投资方多达40家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和滴滴出行赫然在列。此外,截止到目前,Lyft已然完成了5笔并购。
Lyft颇像一只生命力顽强的小强,经历了不止一次的危机,但每次都挺了过来,正如关汉卿描绘自己一样,果真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四、放眼未来,布局自动驾驶
今年的7月5日,Lyft正式宣布,它正在开发自有自动驾驶技术,也就是说Lyft相信了未来交通运输会以自动驾驶汽车为核心。消息宣布时,Lyft还在加州Palo Alto设立了新研发中心,投入运营之后,在接下来几周内它准备为新中心招募大批工程、技术人员。
其实在今年5月份,Lyft进入自动驾驶行列就初现苗头。5月15日,知情人士爆料,谷歌旗下的自动驾驶公司Waymo已经与Lyft达成了关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合作协议,双方将在项目试点和产品开发上共同合作,以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谈及自动驾驶,不得不再次提及Uber。在自动驾驶方面,Uber其实起步更早,规模更大。目前已经在匹兹堡、多伦多、旧金山开设研发中心,专门用于自动驾驶汽车的研究。不止如此,Uber还开发了自己的硬件软件系统,用以控制汽车。
(Uber自动驾驶汽车)
正如和Uber在网约车上面走了一条不同道路一样,Lyft在自动驾驶方面也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Uber的自动驾驶计划基本上都是单独执行的,Lyft则采用了一个叫做“Open Platform Initiative”的平台,简单来讲,就是要与汽车制造商、科技公司合作开发自动驾驶技术。
在旧金山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Lyft首席战略官Raj Kapoor直言不讳:“我们想通过这个平台将整个产业整合起来,做这个项目时,Lyft有机会成为领导者。”
对比之下,不难发现,Uber采取的方法更像是苹果,企图控制产品的大部分元素,不管软件硬件。Lyft表现的更像是谷歌开发Android,很多硬件制造商都可以采用他们提供的软件系统。Lyft还与硬件制造商联手开发技术,在Lyft构建的理想世界里,它的技术就可以以更快的速度在汽车制造商中普及开来。
结语:追赶与超越
Uber与Lyft,北美市场上两大网约车出行平台,上演着我们最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Uber因为自身的优势,遥遥领先跑在前列,可谓是意气风发,独领风骚。而Lyft呢,更像是跟在Uber后面的那只乌龟,相比而言,慢吞吞的,却坚定不移,一步一步向前爬去。
骄傲占据了Uber的头脑,无论是前工程师公开宣称工作中存在的性别歧视,还是公司深陷性骚扰的丑闻,再有Waymo起诉Uber侵犯自身的知识产权,公司内部高管离职,CEO被逼出走,蜂拥而至的负面消息使得Uber动荡不已。今年以来Uber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之上,这就给了Lyft奋起直追的机会。
Lyft能否今后追上甚至超越Uber,现在无从预测,但在一个汽车能够自己开动的年代里,乌龟追上兔子,似乎也不是天方夜谭的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