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场景更易于鼾症等一些需要长期监测管理的慢性疾病的确诊及治疗
“通过特殊算法这个过程会变得比较简单,不需要医生读取整夜的数据”
3年前,来自台湾的七旬老人廖清辉的体重飙升到101公斤,他意识到健康可能出现问题,通过一系列检查发现严重鼾症才是病症的罪魁祸首。为了改善健康状况,廖清辉每天坚持运动,同时佩戴设备时刻监控自己的心律,以避免运动过程中出现意外。晚上,他会佩戴一款专门用于睡眠呼吸监测的腕表,在7小时的睡眠时间里采集血氧、脉率等数据,再通过手表和手机App的连接把数据传到医生的电脑里。第二天,医生完成专业诊断后,廖清辉就可以获得一份易懂的报告。
“如果30年前就有这个设备的话,我就可以更早一些知道睡觉打鼾在危害我的健康,也不用两次去做心脑血管等检查才确诊。”他说。
橙意家人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是开发这种可以连接iPhone等智能设备的产品的公司之一。去年3月,橙意家人的智能手表获得国家二级医疗器械许可证,成为国内首款医疗级可穿戴设备。今年5月30日,橙意家人在北京朝阳医院推出睡眠呼吸整体解决方案,通过智能手表把血氧采集和心电采集结合在一起,用户可以连续采集血氧并和医生互动,进行远程呼吸机治疗。这是国内首个落地在三甲医院的移动医疗项目。6月15日,橙意鼾症监测仪2.0京东众筹上线,截至6月22日,完成了1393%的筹款数额。橙意家人创始人张丹从一开始就坚持要切入医疗级设备市场。“和医院合作是特别不容易的事,一开始我也有些担忧,但当我们用了两个月时间签下20家公立医院的时候,证明产品定位是准确的。”她说,“有了医疗资源的接入,产品的后期服务就完善了。”
相比其他生活场景,家庭场景更易于鼾症等一些需要长期监测管理的慢性疾病的确诊及治疗。中国是糖尿病、高血压大国,疾病成因复杂、治疗持续时间长,往往需要连续观察进行筛查、确诊以及诊后监测,无论对医疗机构还是患者而言,反复入院都有很高成本。医疗级智能设备的出现,正逐渐打破这样的僵局,使类似鼾症等慢性疾病可以在家里完成筛查和监控。
相关研究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家用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人民币176.6亿元,年增速超过30%,2013年估算可达到人民币290亿元,2015年将达到人民币420亿元。
不仅是橙意家人等医疗互联网新兴企业,鱼跃医疗、九安医疗、三诺生物等一些传统医疗器械商也在深度布局。三诺生物是国内市场上最重要的血糖仪进口替代商,其与糖护科技合作研发了连接智能手机的便携血糖仪,这款手机血糖仪于2014年3月上市。九安医疗则通过在美国成立iHealth实验室,研发推出一系列基于苹果系统的家庭健康管理产品,覆盖血压、血糖、体重、胎心、母婴监护等,未来还将涉足呼吸、生化诊断等领域。
一直以来,传统设备在筛查、治疗、监测方面的效率、持续性都有待提升,其阻碍了一些慢性隐性疾病的广泛确诊。以鼾症为例,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35%的冠心病、23%的糖尿病和50%的高血压与打鼾有关。根据中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中国鼾症发病率是5%,有约6800万名患者,而全国医疗机构中的睡眠中心有2000家,每年仅可检查96万人。在当下医疗接诊状态下,使用传统方式进行筛查确诊需要70年时间。
鼾症的确诊此前一直依赖于多导睡眠图的监测,但过程复杂。这种方式通过一系列传感器记录并分析睡眠时各种生理参数,对睡眠障碍、睡眠呼吸紊乱和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疾病进行分析、诊断。病人需要到医院睡眠中心,在保持深度睡眠的情况下进行长达7小时的监测,那些传感器多贴在头部和面部,容易脱落并且造成患者难以入睡,影响监测效果,也无法作为家用设备推广。“另一个挑战是三级医院床位数有限,预约需要很长时间,几个月是常见的。”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主任林鹏说。
数据分析也是一项大工程。进行多导睡眠图监测时,每秒钟滚动一厘米的数据,如果按30秒算一页,一晚一个病人的监测数据是900多页,这个数据要由专业人员进行3次阅读、判断和测量。“血氧饱和度参数有非常好的算法可以直接读出数据结果,很多高级别危险的病人可以通过特殊排列,优先推送给专业医生或者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阅读和评估,提早到医院就诊,通过特殊算法这个过程会变得比较简单,不需要医生读取整夜的数据。”北京朝阳医院睡眠中心郭兮恒说。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进入智能设备领域,疾病监测数据量快速增加,让更多公司看到了数据分析的机会。“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多个建模和算法,把医生的想法和治疗诊断的逻辑在数据上及算法上得以实现,最后把结果变成医学级结果。”阿里云医疗业务部总经理付长友说,“只要可穿戴设备是医学级的,阿里云平台都愿意投入资源,把数据进行再次建模和组合算法,实现‘医学级结果推导’的终极运用。现在我们平台上大约有200家公司。”
不过,尽管医疗级别的可穿戴设备有很高门槛,面对的却是较为小众的市场。启明创投合伙人胡旭波表示,他更看好在临床上具有应用价值的产品,“大部分设备受制于医疗级别传感器技术,而传感器技术已经很成熟了,这就意味着这类公司的竞争力和门槛并不高。在一些仍然有很大创新空间的领域,一旦出现进一步提升、改变传统模式的技术,会有更大的市场出来。”撰文/刘燕编辑/张娅
总之 可穿戴智能产品的热潮中,专注于医疗级别的应用正帮助患者进行家庭自测,并形成一个极有潜力的家用智能设备的消费市场。
(作者:彭博商业周刊)
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文章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