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互联网+”概念继续“乘风破浪”,互联网支付、互联网货币基金、互联网信贷、互联网保险、互联网投资理财和互联网征信等六大互联网金融业务也顺势发展,其中互联网保险在这股热潮中格外引人注目。从政府发布政策规范,到BAT巨头纷纷布局,再到中小创业者想方设法拥入,互联网保险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那目前互联网保险发展的具体怎么样?进入2016年,又将呈现怎样的态势?
按照属性划分,互联网保险虽不是互联网金融业务中起步最早的,却在这两年表现出势不可挡的发展姿态,从大环境到行业到消费者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大环境:GDP增长,中国居民资产配置重心逐渐向金融资产转移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7.4%,而2015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487774亿元,31个省份前三季度GDP总和为507256.2亿元,超出全国总量多达19482.2亿元。这就意味着居民用于消费、投资的资金更加充裕。
而我们都清楚,实物资产多为基础层资产,投资属性低、变现能力较慢。金融资产则属于保值层、增值层,变现速度快,于是随着GDP增长,中国居民资产配置重心逐渐向金融资产转移,数据显示2004年至2014年,我们居民实物资产占比由66.1%降至59.3%,金融资产占比由33.9%提升至40.7%,尤其是养老及健康问题带动了金融保险业的发展。
二、行业政策加速保险互联网化
2015年9月17日,中国保监会发布了《关于深化保险中介市场改革的意见》,成为了保险业市场化的重要信号。《意见》里提出要形成一个自主创业、自我负责、体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神的独立个人代理人群体,从此保险独立个人代理人正式进入大众视野。
而接着2015年10月《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督暂行办法》正式实施,进一步鼓励互联网保险发展,适度放开人身保险及个人财产保险产品区域限制,加快保险资源的流动与共享。这一系列的政策无疑加速了保险互联网化。
三、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需求不断提升
如今网民已超7亿、8090成为了主力消费人群,他们的互联网消费习惯早已形成,再加上保险产品在互联网消费环境中承担起交易保障角色,促使他们主动购买保险意识增强。
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2015年12月8日发布的中国保险发展指数显示:2011年—2014 年,互联网保险市场经营主体由28家增至85家,保费收入从32亿元猛增至859亿元,同比增195%,增幅超过26倍,互联网渠道业务占总保费收入的比例达到4.2%,成为拉动保费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且增长速度还在加快。
由此可见,互联网保险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
就在互联网保险场景化、高频化、碎片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之时,行业也发展出四股差异明显的行业力量,并各自发挥出不同的价值。
第一股:保险企业直销官网,曲折中前行
这是由传统保险企业转移而来,他们通过设立保险电商平台、移动APP等将车险、疾病健康险、旅行意外险、教育养老险等传统保险产品转移到线上,如平安集团已集合了平安网上商城、平安保险APP、平安人寿APP、平安一账APP、平安好车主APP等线上渠道矩阵;同时还开发出个性化的保险产品,比如平安针对养宠人群提供宠物保、太平洋针对商务人士提供万里无忧,还有康泰的非常保、乐业保;平安联合众安推的保骉车险,太平洋联合张江高科设立的“科创E保”等等。
这种方式其实质是将线下销售模式复制到线上,虽说用户有了更强的自主选择性,可在线完成浏览产品信息、对比产品细节、缴费等,但因为保险产品专业与特殊性,部分保险服务难以实现线上服务,比如财险、寿险等传统产品承保、核保等环节仍需线下辅助支撑,从而使得线上线下接触点增多,时常出现左右手互博等情况,因为线上发展务必会侵蚀线下资源,触及线下渠道利益,引起资源分配冲突。
再说对于传统保险企业,布局互联网平台的成本较大,使用范围和用户基数较低且都是对原有用户的转移,增量市场有限,从而导致多数入不敷出。
另外多数传统企业只是把线上作为销售渠道,即便部分企业如平安、泰康等推出针对特定领域的产品,但总体来说创新不足,这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第二股:互联网企业电商网站,场景中找位置
这主要表现出两种发展模式,第一种是互联网企业、电商网站以引流形式进入保险行业,比如网易保险、新浪微财富等作为网上引流渠道,提供产品展示平台但不参与保险产品销售。第二种是京东、携程、淘宝、去哪儿等通过场景带入,与电商购物、理财票务等各类网络消费场景相结合,借用互联网交易场景直接参与保险产品销售。
如今电商购物送险已成为电商标配,比如淘宝的退运险,与淘宝牢牢捆绑,2015年双11当天淘宝及天猫平台上的共计3.08亿个包裹购买了退运险,较去年同期增长70%,此外,淘宝还针对特定人群特定场景开发了不同个性化保险产品,如单身人群的单身有人“赔”,春运回家保障险等。
但因为是场景关联销售,服务需转至保险公司,环节衔接问题多发,成为互联网保险风险和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再加上产品过于依赖场景碎片化发展,使得周期性变化大,且互联网企业多数缺乏专业保险经验,而传统保险产品难以植入,使得这股力量还有诸多变数。
第三股:专业第三方互联网保险机构,“合众连横”
第三股力量则是第三方互联网保险机构,他们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引流代销的信息平台到比较代销评价咨询的渠道式平台再到如今提供产品服务综合方案的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包括垂直交易、风险评估、理财协助等一站式保险综合服务。
他们已逐渐成为保险公司和保民的纽带,一方面为用户提供丰富的产品,并衍生产品优化组合、甚至提供个性定制、协助理赔等深度服务,另一方面也扩宽了保险公司的产品销售渠道,监督理赔服务,促进行业良性竞争,成为构建互联网保险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力量。
同时,他们基本以产品运营和服务为内核去撬动市场,如慧择已经组建各类产品线(如理财投资、汽车出行等传统保险产品、慧择少儿、成年、家庭综合保障方案的特定用户群专属产品,还开发了个性化产品,如慧泽台湾旅行保险等),通过慧择网等多条垂直渠道为用户提供闭环式产品与服务,实现产品、渠道、用户全融合。而聚米则是采用类UBER模式,将代理人聚合,推行独立个人代理人制度。
他们一方面连接消费者,一方面衔接保险公司和代理人,打通产业链,推动着行业发展。
第四股:互联网保险公司,巨头与新秀的狂欢
这是一群人的狂欢,比如2015年7月,成立不到两年的众安保险完成首轮融资57.6亿元,阿里、腾讯、平安等均有持股,估值高达500亿元。而截止到2015年10月31日众安保险累计服务客户超过3.39亿,累计服务保单件超过29.36亿。另外在2015年11月还成立了泰康在线、百安保险,而安心、易安等也正在筹建中。
随着电商、社交、理财、游戏娱乐等交易迅猛发展,支付物流引起的产品安全、消费者权益保障需求增加,互联网保险需求快速增长,互联网保险公司如雨后春笋,甚至一部分已经脱颖而出。
此外,再加上百度合资组建互联网保险公司白安保险,据说京东也准备在四川设立京东互联网理财保险公司,BATJ则悉数到齐。他们都是从互联网场景切入,对接社交、理财、购物、美容、餐饮、娱乐等各领域并联动互联网电商、金融、社交公司以及消费者实现从购买到理赔全环节线上完成,成为互联网保险不可忽视的力量。
综上,这四股力量旗鼓相当,恰好构成了互联网保险的新风尚。
最后我们讲讲2106年互联网保险将可能如何发展。
1、第三方互联网保险机构或继续壮大
当互联网趋势不可逆转,互联网企业电商网站作为传统保险的销售渠道,可能将逐渐失去话语权,因为传统保险公司完全有可能绕开电商网站,自己组建线上销售渠道。我们要小心,电商网站陷入单纯引流平台的尴尬境地。
而第三方互联网保险机构或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因为首先,第三方互联网保险机构既可以通过自身平台结合场景充当销售渠道,也可以避免互联网保险的过渡碎片化。其次,第三方互联网保险机构有可能在保险企业和用户之间充当协调者,改变传统保险以销售为导向的现状,驱使行业关注产品服务。
2、场景嵌入成为新的竞争门槛
随着保险互联网化,越来越多类似“运费险”的需求将会出现,这包括新的产品和新的客群,且这些需求分散在互联网上的各种使用场景中。这种“嵌入场景”的商业逻辑将促使互联网保险公司在整个应用环境里面找到新的场景,将保险嵌入进去。这是互联网保险公司的优势之一,能帮助互联网保险公司在竞争中获取用户战胜对手,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另外需要确定的是场景也有负面影响,比如因场景而引起的产品碎片化如何破除就是个大考验。从业者不可过度依赖场景,而应把关注点放在传统保险产品与互联网的融合上。
3、从信任到消费,消费者要的只是一点点
最后讲讲消费者,目前社会上仍然存在“理赔难”等说法,大众对商业保险多是不信任、不理解、不愿买,如何让更多消费者从信任到购买,是绝大多数从业者面临的问题。互联网保险如果只是通过线上销售保险产品,那只是解决了保险业务其中的一个环节,后续的核保、承保、理赔、投资等还有更多难题。
而且从理论上讲,只有标准化的产品才适合互联网销售,但保险却是非标准化的,尤其是寿险产品,这种非标性导致了在销售情境中人的作用至关重要。
再加上互联网的去中介化,这让从业公司不只需要专注做好产品、做好品牌,更需要关注用户,在售前、售中、售后都提供让消费者意想不到的温暖,要知道很可能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就促使消费者成为你的保民,而多数消费者也要的就是那一点点。
总之,随着互联网保险监管和创业者们的入局,互联网和保险业将会继续融合,互联网保险也将更趋理性,“平台建设+渠道拓展+客户资源+大数据/精准营销”将成为互联网保险创新的主要着力点。互联网保险业将进一步提供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保险服务体验为用户创造价值。(本文首发钛媒体)
作者介绍:曾响铃;微信号:xiangling0815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