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行生鲜是一个生鲜O2O的平台,而O2O只能从消费者的体验角度去概括,准确对其业务描述应该是C2B2F(C指顾客、B指企业、F指农田或者工场),用户预定是首位,信息传回到B端,B端收集数据并整理,F端今日收到订单,次日发货,模式是T+1,购物端涵括微信商城、PC端、PAD端、手机端,而终端则是自营的快递柜,这个就是食行生鲜的基本模式。
食行生鲜调研于2011年,产品在2012年上线,天使轮创始人自筹,模式经过探索后,在2014年3月获得协立资本A轮4500万人民币。一年后,在2015年5月又获得天图资本领投、协立资本、易孚泽资本跟投B轮1.8亿人民币。产品从江苏起家,攻城略地,2014年进驻上海、2015年进驻北京。张洪良透露:目前已经覆盖3个城市,共600个小区,准备新开通三个城市。
以下是一些对话实录:
小编:目前你们的模式是充值模式,可以理解你们是会员制度吗?
张洪良:首先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定义会员制,会员制像美发行业,它的目的是锁定用户群体的消费,通过会员折扣吸引用户去开卡,而有的会员制是通过设定单次充值的门槛,例如单次至少充值200元,这是为了筛掉非目标用户,而我们充值的意义是提高结算的效率。
首先我们认为中国农产业是非标品,而且我们认为中国购物习惯是以斤两作为计量单位的,除了金针菇比较轻的可以将质量准确无误的固定在一个常数,绝大部分都不能,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结算误会,我们网上会给出一个固定的单价,但总价则按照物品实际的称量情况去收费,而此时预存的意义就可以冻结你对应的购物款项,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保护,也可以避免当面付费、找零的琐碎,提高行业结算效率。
小编:我们华南这边很多街坊的消费习惯是现场挑选,或者习惯T+0的生鲜O2O模式,食行生鲜既要线上预售,还要T+1,这也是一种门槛,会不会错失很多目标用户?
张洪良:其实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去过广东旅游,很多广东的人购物习惯喜欢挑。我们也考虑何时合适进军华南市场,不过我更想表达一些我对地域性和生鲜风口的思考。我们目前布局三个城市,北京、上海、苏州。我们发现,广东人注重口感,上海人注重服务。所以在江浙地区,做好服务应该是第一位。
首先对于挑的这种习惯,其实整个生鲜链条都尝试着改掉这种“毛病”,从采购端到终端销售,我们逐渐发现越来越多的商品采用预包装,就是说,顾客可以挑的品类越来越少了。除此之外,我们发现以往的生鲜卖场图片并不能够引起食欲和提供购物指引,而菜谱展示却可以,所以我们认为,80后的居家生鲜消费,入口应该是一份菜谱,后面才连接着食材。第三点,对于T+0这块,商超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然而他们的耗损却一直没有降下来,难道它们没有大数据?肯定不是的,因为天气就是一个不可控的数据,一个门店大部分的钱都浪费在损耗上,我们认为应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只有预定,先付款。而损耗降下来的费用我们可以反哺到冷柜建设和产品单价上,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小编:目前你们冷柜是有常温、冷藏、冷冻三种柜,成本相当高,为什么不选择合作?
张洪良:很多人都知道,我们目前主要进驻的大部分都是中高端小区或者是一线城市,这两类有一个共同点,就是80后和90后作为主要消费群体,我们目前进驻的小区渗透率大概30%,而活跃、高频用户大概是其中三分之一。我们以顺丰为例,顺丰如此庞大为何还要做顺丰优选,这是因为客户不在手里,业务的根基不够稳,那为什么要做丰巢,那是因为最后一公里不在手里,业务根基扎得也不够深,这就很好解决你的问题了。
小编:对于2016年的市场规划和预期?
张洪良:你问到的食行生鲜利用社区流量入口会不会导入服务,流量收费呢?我回答是一切都是可能的,既然我们有能力把生鲜送进去小区,我们就有能力把其他东西送进小区,还有能力从小区送东西出来(快递收发),但不一定会在2016年去做,我们对自己目前的大方向依然保持在生鲜领域,拿到下一轮融资后,我们会新开三个城市。
小编:谢谢张总的精彩分享。
总结:食行生鲜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降低损耗,但是自营物流体系需要巨额的一次性投入,属于重模式,除此之外,预售(T+1)模式表面看起来是很完美,但是新模式是否代表未来消费方式以及新消费方式的人群占比,依然成为食行生鲜最后存活的关键性因素,因为频次和对标消费人群总量确定终端物流成本能否降低。
食行生鲜的模式如同当年京东,斥巨资自建物流体系,当时京东在风口上拿到足够的钱,核心在于线上购买3C产品的确是未来的方向。与食行生鲜模式相类同的还有广东肇庆供销“菜篮子”服务快线。
作者精品文章:
本文作者梁杰民,亿欧网专栏作者;微信:jiemin13760011243(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务”方便备注);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亿欧网”;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