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思维

文章页右侧顶部广告

“机器人” 没人需要它!

2016-03-14 21:43:56 0 业界资讯, 趋势思维 |

“机器人” 没人需要它!

从1950年图灵写出《计算机器与智能》开始,人工智能就伴随着科幻小说和电影赋予的想象和浪漫,一步一步向前发展。最近AlphaGo李世石的人机大战又一次刷新了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认识。

当人类博弈领域的最后一块高地——围棋,也即将失守,是不是可以说明,人工智能将无人能敌?当强人工智能来袭,人类真的会像科幻电影里那样,被机器消灭吗?

如果你相信的话,那只能说明你科幻电影看多了。

到处都在说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

中国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出门问问的CTO雷欣(前谷歌科学家,谷歌语音搜索主要开发者,领导开发了深度神经网络的离线语音识别系统)给人工智能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人工智能(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指由人工制造出来的所表现出来的智能,希望可以来模仿人类的,人工智能是一个很广泛的领域,包裹多个方面的技术,包括感知、推理、交流、学习、移动及操作物体等。在不少分支领域,如语音识别方面人工智能因为深度学习的兴起已经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此次人机大战是人工智能发展进程的里程碑

雷欣认为这次AlphaGO的人机大战必定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里程碑。1997年5月,IBM超级电脑深蓝战胜人类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标志着人工智能已经在博弈领域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然而,长久以来人们都认为围棋是计算机无法战胜的,因为围棋的复杂度要远远高于国际象棋,围棋基于19×19路棋盘蕴含着数量巨大的变化,有人甚至说它的计算超过宇宙所有粒子的总和,在这次比赛之前,大家普遍认为通过近年来的深度学习,机器计算能力的增长,可能会使计算机更靠近人类学者的能力,但是肯定不会是人类顶尖高手的对手,在开赛之前,一面倒的相信李世石会赢。

而在第一局结束之后,局面又完全翻转过来了,大家又一面倒的认为机器很有可能战胜李世石。这说明机器脱胎换骨般的进步远远超过了人类对它的理解和预期。至少普通人和一般的计算机从业者,他们可能都没有预计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这样的一个高度,所以今后的几年内,我们可以看到,在所有规则确定的博弈领域,计算机都将完胜人类。

对人类最大的影响是人们能够见识到人工智能究竟多厉害,人工智能能完成多么有挑战性的任务,人将会更放心地把更多的任务交由计算机来完成,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这次比赛加速了这个过程,是人工智能向前发展的催化剂。
  人工智能威胁论?不要杞人忧天了

雷欣向我们idonews专栏坦言,人工智能威胁论目前还是杞人忧天。作为人工智能从业者的他认为,虽然人工智能在很多方面已经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强人工智能离我们还很远。

人工智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感知,视觉和听觉的感知,第二个阶段是理解,理解人说话的意图和场景,第三个才是有自己的情感去主动创造。

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处于第二个阶段的早期,在感知层面人工智能已经获得了很多的进步,比如说出门问问在做的语音识别。而“感知”相对于“理解”还是比较简单的,因为它的目标是十分确定的。而理解方面的进步则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理解方面因为我们没有一个确定性的目标,无法去定义真正的理解是什么。

人工智能研究还是处于一个探索阶段,强人工智能是第三个阶段的晚期了。我们看得见的十年或者二十年里的发展,但强人工智能这个阶段还是比较遥远的。

强人工智能并没有存在的必要

强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顶级状态,意味着人类将用计算机“克隆”一个自己。这只出现在科幻电影里的情节,听起来着实让人兴奋与恐惧。但雷欣认为,强人工智能并没有存在的必要。

“强人工智能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我们为什么要制造一个跟人一样的人出来呢,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是有用的,比如说AI电影里的那个失去小孩的妈妈,他要造一个小孩出来当做情感寄托。

但是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我们制造一个新的个体出来是毫无意义的。人工智能更多的是被用来辅助人类的,它存在的目的是让人类完成更多其自身无法完成的事情。人工智能目前还只是能在某些规则确定的特定领域比人类做的更好,依靠的是强大的计算能力,但是在主动创造性方面还远远没有接近人类。”

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需要关心的是如何更好的利用人工智能去改善人们的生活,提高效率,而不是去幻想机器人何时会取代人类,甚至将人类推向毁灭。

弱人工智能就足够了

人工智能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已经是无处不在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已经离不开人工智能了。

搜索引擎、语音交互、人脸识别……甚至扫地机器人都是人工智能的产物。从出门问问这家人工智能公司身上,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出高级的人工智能如何落地到一个实用的消费级产品上去。

出门问问作为一家人工智能创业公司,目标是将人工智能技术落地到消费者产品,实实在在的帮助人们的生活。譬如,去年推出的Ticwatch智能手表集成了出门问问独立研发的自然语音交互技术,用户不需要记住语音命令,只需要口语化的输入就可以搜索信息,通过一些命令的完成,控制手表手机。

相比在手机上使用APP的繁琐,可穿戴设备便捷的优势十分明显,比如,你只要发出“你好问问,今天天气如何?”立刻就会看到天气预报,在寒冷的冬天你也可以用手表直接语音打车。

在未来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技术落地到不同的智能硬件产品上去。雷欣向我们透露,他们选择手表作为人工智能载体的原因是因为它非常适合语音交互这样一个场景,它的屏幕非常小,跟手机相比,距离人更近,(这符合信息接收终端的演进方式)。它可以搜集到人类的生物信息。以后的话会去探索软硬结合人工智能新的载体,包括车载方面,我们在车上面用手操作是很危险的,其他人工智能的交互会让人的出行更加便利,比如视觉交互,可以辅助驾驶。

在雷欣看来机器人也是富有想象力的产品,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场景,能让机器人成为一个刚需。用技术来满足用户的刚需,才能体现人工智能的商业价值。

既有很高的技术门槛,又要能实实在在的解决实际问题的产品才能有生命力。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们对人工智能理解的加深,这样的产品会出现。

所有的人类创造,其目的都是去服务人类,或服务于人类的衣食住行,或服务于人类的精神世界。只要将人工智能的角色精准地定位在“服务”上,我们就能为人工智能的每一次进步而欢呼。

作者:冷眼看月歌  | 来源:iDoNews 专栏

IT思维

IT思维(itsiwei.com)是互联网首个定位在科技与电商“思维”韬略的平台,我们时刻关注互联网电商行业新动向; 诚邀行业资深从业者加入“思维客家族”!

发表留言

Return to Top ▲Return to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