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思维

文章页右侧顶部广告

马李灵珊:一半喧嚣,一半孤独 | 博望相

文     | 白苏

摄影 | 邱清月

采访 | 白苏 邱清月

我和马李灵珊的第一次见面,并不算成功。听说她曾经是文艺女青年,读书颇多,互联网爱好者,与谁都能迅速打成一片,我与这些特点都相去甚远,对她现在做的网生内容创业更是知之甚少——某种意义上,我们代表着两个时代的人:一个积极拥抱未来的85后,一个流连于传统的80后。

马李灵珊:一半喧嚣,一半孤独 | 博望相

但也不算是完全的陌生人。

几年前,我还经常买杂志。就是那时,在《南方人物周刊》上看到一个名字:马李灵珊。当时写的哪一篇文章我已经不记得了,只觉得这名字很奇特:这是香港来的记者?文笔细腻却不黏腻,读起来很是痛快。

后来,我在《时尚先生》上看到了她的名字,她变成了专题编辑。直到八月下旬的采访,才知道她两年前又离开《智族GQ》,加入内容创业大军了。

我找来她拍过的片子看,却始终入不了戏。我仍旧认为,她的文字更好看。

在我的种种困惑中,采访开始了。

她伸出手来跟我握手。她的手绵软,却并不用力。还未坐下,她就开口:「上次采访李翔,你们应该找我,我有无数他的料儿。你们去找许知远完全是错的,许知远并不了解他。」随手拿过一袋锅巴,撕开了包装。毫无初次见面的拘谨,也毫不在乎下属开她的玩笑。

不矜持,不做作,她很健谈。擅长于回答问题,擅长于把提问的人逼入死角。

我们的第二次约见,意料之中的艰难。她忙着出差福州,时隔两日后又出国,我赶在这个空档,硬生生把采访插了进去。在等了三个半小时,又在办公室的吸烟区数了数遍面前同事留下的烟头后,我终于拨通了年轻的CEO的电话。

这个被誉为「最懂互联网和文娱产业」的前媒体人,面对朋友们(他们叫她马李)一致认为她目标明确、善于未雨绸缪的评价,她说她被误读了。

创业新贵

今年夏天,曼联球迷马李灵珊没怎么看欧洲杯,不过也没闲着,马不停蹄地为网络大电影《约吗?托雷斯》宣传。

现在,已经鲜有人知道她是曼联球迷,痴迷C罗。十几年前,她是天涯球迷一家名人堂年纪最小的姑娘,那时候,C罗还只是一员小将,她在天涯成立了一个CR花痴教,并自任教主。2003年至2009年间,曾笔耕不辍写长篇「花痴文」。

「我喜欢他到什么程度?很长一段时间,他的生日都是我的常用密码之一,家里卧室贴着的唯一一张海报就是他。」

现在,曾经的爱好已经无缝对接了公司新片宣传。她的这种转换能力一向令朋友们刮目。一如她每一次的职业选择,她自己都说「我做决定很快,从不纠结。」

壹酷文化正是她创立的内容创业公司(注:现已更名为五元文化)。如同她的名字常被误读一样,公司名字加上创始人的名字更是常常被混淆,她不得不发朋友圈澄清:「我们公司不叫壹酷马,我也不叫李灵珊……公司叫壹酷,我叫马李灵珊……」

这家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10月成立的创业公司,实则经历过一轮「巨变」。创业之初,受网剧《万万没想到》《小苹果》启发,马李灵珊想做互联网视频内容制作。后来发现力有不及,停下来休息了半年,重新调整了公司方向——从视频内容制作,转变为孵化IP、创作人才和艺人的平台属性公司。这一次,马李灵珊把公司定位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服务。」

这是她的长项。她热爱社交,人脉广泛,善于将各种不同的人聚拢在一起,这恰是内容创作者的短板;过往跨互联网、文娱两界的记者生涯,使她比别人更加了解内容本身,这又是投资人的盲点。「她正好做这样的中间商,我觉得倒是挺适合她(的性格)。」她在《南方人物周刊》的前同事郑廷鑫说。

对于故事的理解力,也是经纬中国合伙人王华东看重的一点。2014年下半年,两人第一次见面。马李灵珊说她想做剧,王问她,你完全没有做视频的的积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马李灵珊回答他,一个好故事既可以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可以用视频表现出来。她有创作好文字的能力,可以把这一能力放到创作上。

马李灵珊后来的联合创始人五百,弥补了她没做过视频的短板。五百浸淫影视行业多年,长于控制成本,并把握商业与艺术间的平衡。其加入五元文化后的首部作品《灭罪师》,在没有原创小说和粉丝的基础上,总制作成本仅千万元,目前累积播放量已破4.49亿。

「我们投资创业领域公司有个核心逻辑,在这个团队中必须要有一个人,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这个方面的能力就奠定了这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王华东说,「我们做的是早期投资,只要把握住创业者的亮点,赌未来嘛。」

在王眼里,马李灵珊是一个做事「有激情的人」。确实如此。创业初期,她曾创下过一天见八拨人的节奏——记者时期,一天做三四个采访,对于勤奋的她而言也已是极限。

最初,她习惯于事事亲为。大到公司谈判,小到企宣改稿,她都亲自操刀。同事皓月说,创业后再也没有写过长东西的马李灵珊,在改稿子的时候会「记者附身」。「我们看东西都差不多,但她看来就是行文简陋,内在逻辑混乱。」皓月告诉我,「按照她那要求,都得重写。」最后老板马李灵珊只得扔下一句,「嗯,我来吧。」

她仍保持着前传统媒体人对文字的洁癖,比如对错别字的零容忍。她自言对下属发的最大的火都是关于错别字的。「我觉得这个就是不能容忍,这个字你是不会写吗?不是,你就是不认真。」她说,有一次,她甚至真的「罚了他们的钱」。

如此训练一年后,果然收到了成效。同事们都变得洁癖起来。「我现在,字体不是微软雅黑,全都换成微软雅黑。标题要几号字,导语要几号字,正文要几号字,(都很规范)。」皓月笑。

马李灵珊学习能力极强,思路转变得也很快。比如之前做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后来发现PGC业务难做,于是决定做大电影。她给五百打了个电话,五百问她想好了吗?她说想好了,五百说好。「我决定这事到转变的时候,可能也就一周的时间」。

《灭罪师》的宣传,也改了很多方案。不断地挑,不断地改,「最后的最后,他们说我出尔反尔,」她自己也笑起来,「经常会做一个决定,过两天说我们要转向,我们要做这样的事情。因为情况在发生变化,你必须得跟着情况走。」

「创业公司最大的好处在这儿,你可以小步快跑,急速转弯。你必须这样,要不然大公司比你人多那么多,不就死了吗?你小步快跑,什么事情都会跑到人前面。」她说。

她的勤奋与高效令人吃惊,脾气却也相当暴躁,比如看样片的时候突然发飙,批评下属传播文案不够出彩,比如曾当着数人的面,在免提电话中毫不客气地冲同事发火。但她的情绪来得快,走得也快,转身意识到这一点,她会想办法弥合关系。比如攒个局,吃顿饭,席间也不主动说什么事,对方问起来才说原由,一般这就算和解了。

「她的创业过程还是蛮顺利的,无论是投资,找合作伙伴,我认为都还是蛮顺利的。」《李翔商业内参》创始人、前《财经天下》出版人李翔说。在朋友兼前同事们的眼里,她的创业堪称顺风顺水,一开始就拿到了唐岩和经纬创投数千万元天使轮投资。

马李灵珊:一半喧嚣,一半孤独 | 博望相

*五元文化公司内海报墙

江湖少年

马李灵珊创业的启动资金来自于陌陌科技创始人唐岩,这或许也出乎她自己的预料。时至今日,她早已将这笔资金归还,也没问过对方为何投资自己,只是后来有一次聊天,唐对她说,「我觉得你可能做事能成吧」。

2014年,马李灵珊在《智族GQ》写的一篇关于唐岩的人物报道——《痞子CEO唐岩》,在网络上火了。陌陌在美国上市前后,这篇文章在微信、微博上被很多人转发,有人甚至将标题改成「关于陌陌CEO最好的一篇特稿」。新浪微博更有评论说,这是一篇「打败时间的报道。」

此文初见于网络端,是山寨发布会公众号的手打版本。山寨发布会创始人阳淼告诉我,当时《智族GQ》规定,电子版文章要在纸版发刊半个月之后才能传播。他等不及,第一时间联系了对方,找人手打出来,改名《匪首唐岩》。他力推此文的原因是,「写出了前人所未见」。

前陌陌运营副总裁郑毅记得,当时包括《中国企业家》等数家知名媒体都参与了采访,但他对这篇文章印象深刻,「写得很大胆」。在他看来,很多大公司的CEO性格特征并不是很明朗,但马李灵珊笔下的唐岩有血性,「真正的是一个人」。他说当时陌陌还在IPO静默期,他们不得不紧急处理了由此带来的法务上的一些「小麻烦」。

郑坦承,此文所塑造的人性,也为陌陌扭转「约炮神器」的公众形象起了一定作用。有段时间,雪球上很多散户冲着唐岩个人形象,跑去买陌陌的股票。甚至还有人在陌陌上给唐岩留言,说自己以前也混黑社会,能干大事,求见面。唐不得不出来澄清:「我没混过黑社会,中学打过架跟黑社会是两回事。我也没喝醉酒和王力说我最想做的其实还是古惑仔……」

马李灵珊自己或许也没预料到,一篇文章会有如此戏剧性的影响力。她说,二人并无深交。当时她刚进入《智族GQ》,按照规定,必须快速写篇稿出来。

「我需要找到一个人,可以立刻接受我的采访,还能够配合我,安排公司的各个高层采访。」她说,因为之前采访过一次唐岩,于是想到了他。主编王锋对此人很感兴趣,选题通过,马李找到唐的公关,公关答应了,就去采访,「完全没有策划」。

现在回想起来,她说她知道这篇稿子会火,但这完全源自于唐岩本人太红,陌陌上市,被前东家控诉,如此种种,新闻不断。「大家就需要知道这个人是什么样的,正好这篇文章出现,大家会觉得,它填补了我对他的想象。」

她的回答轻描淡写。不过熟知她个性的朋友也说,她写自己有感觉的人才会写得很好。

「她写唐岩是有感觉的。」

这种感觉表现在,她对讲情义、大开大合江湖气的欣赏和推崇。即便是起初无感的人物,一旦找到令她折服的地方,她会臣服于她作品中的主角。同样是互联网商业人物,她描写刘韧、周鸿祎的恩怨是非,也是字字惊心。

「Keso还记得,许多年前,当周鸿祎刚刚开始成为众矢之的时,他问过刘韧一个问题:是非和朋友,哪个更重要?刘韧说,朋友。Keso又问了第二个问题:周鸿祎是你的朋友,还是合作伙伴?刘韧说,朋友。」

「入狱前,刘在博客上写道,……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人,也一定将刀插在朋友的两肋上。」

她写郭敬明,她说采访之前并不喜欢这个人,但这篇她起初定调隐约有些讽刺意味的报道,在经过五天的贴身采访之后,变成了某种肯定——她欣赏郭的勤奋。

她有感的人物,或者说她最终欣赏的人物,往往身上都带着一股拼劲,在台下可以疲惫可以萎靡,一旦上台必然精神百倍、光芒四射。某种程度上,她自己也是这样的人。她与他们有惺惺相惜之感。

现实生活中,她也有些「江湖气」,热心,不吝于帮助别人。「我们有时候说媒体不好混,有什么工作好介绍?其实大家也只是说随口说一句,但她会去帮你打听,给你推荐人。」郑廷鑫说。

「我不拒绝帮助别人,只要他有事情让我帮助,我力所能及范围之内,何乐而不为呢?」她坦承自己也曾是个大开大合的人,不记仇,也不记好,但现在她说「江湖所有的大开大合,里面都有很多你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大开大合一定有它的问题。」现在她推崇,生活当中的变量越少越好,尤其是情绪上的变量越少越好。

「不住于相」

第一次创业,用马李灵珊自己的话说,是彻头彻尾的没有经验,很多事情属于无知状态。半年后重整旗鼓,得到的经验教训是,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她与现在的合伙人五百结识于一年前。五百对马李灵珊的第一印象是「话挺多,反应速度快,跟我不是一个维度里边的,她懂的那些东西我不太懂。」但他也没什么担心,大家擅长的东西不一样,既然组合到一起,那就走走看。

不过,对于初创公司而言,一切都是未知,而一切未知都会令年轻的创业人抓狂。

公司刚成立的时候,很多岗位上招不到人,马李灵珊不得不身兼多职,带市场,跑发行,谈项目,做传播,以及应对各种混乱。比如,起初公司在百度百科没有词条,发行同事反馈没办法做BD(Business Development,商务拓展)。「你知道建一个百度百科有多难吗?最开始进入百度百科,三个月建不下来。」

去年十月,王译玄加入五元文化,市场部才开始正常运作。但新的问题不断冒出来,「你一无所有,一点一点开始建的时候,都是很细碎的事情,每天都在崩溃的情绪里面。」

包括创业初期也有几个项目赔了,不想干了。五百当时在横店,电话会议从下午六点钟开到凌晨两点多,讨论这个事怎么办。

IP大热的时候,她也一直问五百要不要买点IP。「我说不买,一个都不买。她说人家公司都在买,都在囤。」五百说,「我跟她说,你着急也没有用,我们还是把精力放在导演联盟上面。因为IP他拿得再好,也得有人帮他转化,手里面只有IP,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他会来找我们的。」

他所言的导演联盟,即五元文化去年11月发起的影视行业人才聚拢平台弧光联盟,目前,这一平台已经吸引杨苗、王伟、戴金垸及殷博等四位新锐导演加盟,并打造出超级网剧《灭罪师》和《画江湖之不良人》,分别于今年7月和9月上映。

在五百和投资人这些「老江湖」看来,她年轻,遇事容易着急。但也可以理解。「毕竟过往是个写字的人,很多写字的人还是比较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王华东说。

经年磨砺,她也意识到,有些事情追求完美就推动不下去,有些事情只能慢慢磨。她说最近谈成的一个IP,从开始接触项目,到导演觉得OK,导演推荐制片人,制片人再找编剧介入,到最后签合同,几乎花了近一年的时间。

「这个行业是要把大家都攒到一起,但是让大家都能够接受(一个合作方案),是非常难的。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事情多少都会让人觉得有点那啥。」她说,这也不用怪别人,人和人之间是都站在不同的立场,一起冲突事情就特别难办,就只能从头开始。有段时间经常哭完了,擦干眼泪,还是得去做。「我不是临阵脱逃的人。」

她曾是一个认定一件事就会去做,并且坚信自己肯定能做成的人。但现在,她说「前半句是对的,最后半句不是的。我现在也未必相信我能做成。」

「被拒绝太多次以后,你也会(放弃)。比如我现在做一个剧,想找一个演员,但是那个演员不停地拒绝我,不停地拒绝我,当我觉得我越来越不想找他了,这个估计最后就成不了了。」

2015年年底总结,她写道:很多事情,真的是一念之差。你在乎,它就重过天地,简直要生要死,喘不过气。你不在乎,也就风清云淡,过眼不过心,耳聪目明,宛如新生。

「创业当然会有很多情绪,每天都在想,是不是适合做这个事情,应不应该继续做这些事情,生活里面也一团乱麻,面对各种各样困难的时候,应该怎么去做。但是我今年基本上没有被情绪问题所困扰。捱着、捱着就好了。」她对我说。

「捱着、捱着就好了?」

「对,见多了以后就好了。第一次发生这个事情的时候,会恼羞成怒;第二次发生这个事情,会微微愠怒;第三次发生这些事情,你就微微一笑;第四次发生这个事情,就是,好。你就习惯了。」

年轻时候的马李灵珊,无疑是急躁的。但现在她说,「不住于相」。

五百告诉我,现在感觉她稳多了。这大概也得益于公司已步入正轨。今年四五月份,团队稳定了,网大也做起来了,她开始觉得能够掌控局面了。她考虑短期内不再扩张,把精力重点放在下一步要怎么做,但对于公司增长性,她学会了对外保守,「增长多大可能未必」。

喧嚣与孤独

李翔谈到马李灵珊这两年的变化之一,是更加自信了。对此,她一边说自己一如既往的自信,一边又说不是这样。「我认识李翔的时候,基本上是在一个我熟悉的领域里,知道怎么做记者,创业以后在不熟悉的领域里,反而不自信的成分变多了。」

这看起来不太像她。这个在前同事们眼里颇为活跃的女子,聪明,机灵,善于审时度势,大部分时间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不遗余力去实现它。在现在的同事眼里,她充满激情,善于鼓舞员工,并可以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无缝切换。比如上一秒在朋友圈抒情「永远是远行,永远在骚动,永远惴惴不安,永远有一颗年轻的心……」,下一秒问她明天开会不,她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开」。

29岁的马李灵珊说她不孤独。看起来,也确乎如此。她身边从不缺少朋友,有些相交数年,堪称密友。记者生涯,他们帮她看稿,给她建议;创业时期,他们听她倾诉,给她指导。生活中,她亦有众多闺蜜帮她排解烦恼。

但关于孤独,她不止一次提及。在微博里、在个人公众号里,甚至你能发现,在她还是记者的时候,她是捕捉采访对象孤独感的高手。

她所写的那些人物,多半志得意满,她却往往看到他们孤独的一面。比如,她写汪涵,开篇即道:「要懂得享受孤独。」她说,相较于这个国家最好的主持人汪涵,她最关心的问题是:「他到底是不是足够开心?在我面前的汪涵,在台上的汪涵,和真正的汪涵,到底有几分相似?他自己又能不能分得清?」一文写尽高处不胜寒之感。

她在《时尚先生》父与子特辑中写谢贤:「谢贤常说,我和我儿子不熟。」文末又说:「不知为什么,我有时会觉得谢贤有些孤独——某次采访结束时,他突然说:下次你们来香港,不用采访我,可以就来找我聊聊天嘛。聊聊你们的生活。」

写唐岩时,她说,「他成了大哥,但也发现,站在高处的人,往往并不能够真正拥有兄弟。」

恐怕只有深刻领教过孤独的人,才能对这个词如此敏锐。我无意揣测她的过往,但却从她过往的文字中,找到了一些痕迹。

她曾在豆瓣撰文回忆童年。文中写道,小时候父母事业心重,不太管她。从2个月到6岁,她都与保姆「相依为命」——马李灵珊称她为阿姨。父母严厉马李倔强,总免不了皮肉之苦。每每这时,阿姨总是默默地呵护她、慰藉她——她称她为「我的苏柯小姐」(美国作家杜鲁门·卡坡蒂《圣诞忆旧集》中的人物)

「在年少那些个孤单,彷徨,稚嫩,而惶恐的夜里,都有阿姨来轻抱着我,伴我入眠。」马李灵珊说,「我依赖她,敬重她,信仰她并且毫无条件地喜爱着她。」

某种程度上,幼年的马李灵珊是孤单、惶恐且与父母之间有隔阂的。即便今时今日,她与父母早已和解,但也仍旧认为他们「不大懂得教育方法」。

如此,她本人以及她文字中所呈现出的两种不同个性有了答案。

生活中的马李灵珊感性、文艺、少女心,自称「电视少女」「永远正确少女」。她也毫不讳言喜欢看日剧,追过《恶作剧之吻》,着迷《爸爸去哪儿》,是《康熙来了》的铁粉,杨千嬅的演唱会场场不落。一位女性朋友初来北京时,借住她家,时常看见她一边做事,一边电脑上播放着《流星花园》,「可能看过十遍了」。

「特别喜欢一个人出去旅行。」

她说喜欢一个人的原因,是旅行时她走路的时间太长,朋友们受不了。「我早上七点钟就爬起来,看到晚上九点钟,回到酒店倒头就睡,第二天早晨七点钟起来,继续那样。很多人到了地方喜欢一直待着,大家玩不到一起去。」

「我一个人去过好多地方。一个人去过迪士尼乐园,一个人去过海洋公园,一个人去卢浮宫,一个人去京都,在京都所有的庙里面走,很正常一个人,也没有觉得孤独。」她说,「我要是无聊,就打电话给我国内的朋友聊天,但是基本上我一个人觉得挺好。我一个人惯了。」

「实际上我这两年越来越喜欢安静,小的时候是很喜欢热闹。」

马李灵珊:一半喧嚣,一半孤独 | 博望相

*年轻时的马李灵珊是急躁的,但现在她说,「不住于相」

尾声

2010年年底,记者马李灵珊在一篇自述中写道,「这一年我最喜欢的作家劳伦斯·布洛克写过,我推过那道墙,墙移动了一点点。一年的记者生涯,让我领悟,在我面前,始终有一堵墙,很高、很厚。我行走在刀锋之先,试着推这堵墙。即使不动,我也并无遗憾。」

如今离开传统媒体,去推创业那堵墙的马李灵珊,还保留着一个习惯,会买每一期的《彭博商业周刊》。这也是她现在唯一买的纸版杂志,原因是那本杂志「可以供给我一切我想要的东西。」

「你有没有感觉,你的每一次选择踩的点都挺准吗?」我问她。

「那倒也没有。准的话,我当年就不应该进媒体,对吧。我一个学金融的,当时有三个实习机会,一个是去《南方人物周刊》,一个是去南非的渣打银行,一个是新加坡的外包公司。我选择《南方人物周刊》,现在说起来是不是觉得很不可思议?」她说。

「但是回头想,是不是更准确的点应该是渣打银行?我有时候会想,我当时要去南非渣打银行,可能人生就完全不一样了,我现在可能在非洲,做一项自由的(工作)。但是我没有后悔过任何一个选择。」

「一点都不后悔?」

「后悔什么呢?明天会更好。」

(感谢马李灵珊记者时代的前同事们、经纬中国合伙人王华东、五元文化联合创始人五百及山寨发布会创始人阳淼接受采访,感谢朋友们对本文提供的帮助)

附:马李灵珊五年记者代表作

南方人物周刊

《少女妈咪》

《汪涵 最摩登的古代人》

《谢霆锋 我比从前快乐》

《刘韧 劫后归来》

时尚先生

《王学圻 闯入名利场》

《郭敬明与他的成功强迫症:忙碌得像颗陀螺》

智族GQ

《痞子CEO唐岩》

《岛上的康熙:手攥着流沙的贵族们》

作者白苏简介:不温柔,不智慧,不冷静

IT思维

IT思维(itsiwei.com)是互联网首个定位在科技与电商“思维”韬略的平台,我们时刻关注互联网电商行业新动向; 诚邀行业资深从业者加入“思维客家族”!

发表留言

Return to Top ▲Return to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