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甄祥晴
摘要:通过观察跨界公司的三季度财报发现,虽然大多数公司实现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但盈利不稳定,甚至亏损的情况仍然存在。
“来自哪一行不重要,尊重教育规律最重要。”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蓝鲸教育表示。
曾有分析师表示,当上市公司遇到瓶颈时,教育是其拓展第二主业或者转型的良好选择。自去年以来,上市公司跨界做教育早已屡见不鲜。据蓝鲸教育统计, 截至目前,A股跨界做教育的公司共有34家。截止到10月31日,A股上市公司财报已经基本披露完毕,通过观察跨界公司的三季度财报发现,虽然大多数公司实现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但盈利不稳定,甚至亏损的情况仍然存在,跨界做教育仍潜藏高风险。
由于早期政策影响,纯教育企业并不多,大多数公司是在政策逐渐开放后开始转型做教育,这就导致目前的泛教育公司背景多种多样。做陶瓷的、造玻璃的、卖房子的、玩游戏的等各行各业都在教育行业有所布局,甚至实行双主业共同发展。可以说,跨界做教育已成为市场常态。
截至10月31日,A股上市公司财报已经基本披露完毕。蓝鲸教育通过观察部分跨界教育公司已发布的财报发现,大多数公司实现了业绩增长。比如玻璃制造商秀强股份去年9月跨界教育以来,就一直没停下买买买的脚步,2016年,通过设立基金、投资并购等方式继续在幼教领域深入布局。具体体现到财务报表上,其业绩表现强劲。2016年1-9月,秀强股份实现营业收入8.81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659.0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5.24%。
除了秀强股份外,勤上光电、洪涛股份等也纷纷入局教育。对这些这些上市公司来说,原主营业务低迷、发展过程中遇到天花板是其跨行教育的重要原因。互联网教育研究院吕森林解释称:“目前许多传统产业处于萎缩的状态,上市公司需要寻找有活力、有前景的产业,而教育行业前景是大家比较看好的。”
的确,当无法进一步拓展产业链时,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或进行转型便显得刻不容缓。比如蓝鲸教育曾经分析过地产跨界教育,由于房地产市场正逐渐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如何盘活存量资产就成为每个房企必须面临的问题,而与教育的结合则为此提供了一个解决思路。另外以具体公司为例,能源管道公司玉龙股份今年4月之所以设立20亿元教育基金转型,便在于目前钢管需求持续下滑、钢管产能过剩,据其财报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约14.10亿元,同比下降25.50%;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2.97亿元,同比下降332.06%,目前玉龙股份正加快转型。
尽管转型迫在眉睫,但跨界教育并非均能如愿。今年2月,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保龄宝)拟16.65亿收购新通教育,同时,拟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7亿元,建设在线教育平台。但7月,保龄宝又发布公告称,终止与新通的资产重组事项,并撤回相关申请文件。新通方面官方表示,终止重组的原因在于双方对公司未来发展的理念存在较大分歧。
目前来看,已成功跨界教育的上市公司都是大手笔入场。此前,秀强股份曾3.8亿收购北京6家幼儿园,威创股份参与设立高达20亿元的幼教产业基金;今年,教育热现象也似乎丝毫无冷却之意,宏润建设9月宣布拟投资 12 亿元至 20 亿元进入在线教育领域,有机氟化工企业三爱富拟以现金方式收购标奥威亚和东方闻道两家教育资产,交易作价合计22.57亿元。
事实上,跨界教育后,并非所有公司都能实现业绩增长。比如世纪鼎利2016年前三季度,公司职业教育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6,471.63万元,同比下降12.35%;建筑公司洪涛股份去年开始布局职业教育,2016年上半年,净利润1.25亿元,同比下降17.84%。据其公告显示,洪涛股份利润下滑,主要是受教育业务费用投入较多影响。
因此,资本涌入背后,风险不可小觑。据了解,教育领域的跨界并购案中,对赌业绩无法实现的不在少数。2014年9月,和晶科技拟1500万元收购北京环宇万维科技有限公司17.65%的股份,正式进入在线幼教市场;同时,环宇万维也与和晶科技签订对赌协议,承诺2015年净利润不低于1200万元,否则将补偿和晶科技5%的股权。但照今天发展状况来看,其实现对赌协议似乎仍然遥遥无期。环宇万维2015年净利润亏损4666万元,2016年其亏损额度仍居高不下,只上半年时间,环宇万维便净亏损4301万元。但环宇万维也表示出良好希冀,期望在2016年末实现单月盈亏平衡。
话说回来,投资每一个领域都有风险。熊丙奇认为,投资并购时机构都会有风险评估,那么评估时,是否能真正看出行业发展空间机会,跨界教育后是不是真正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是影响上市公司教育业绩的两大因素。“如果没有认真分析行业规律,也不按照教育规律经营,可能会面临投资失败的风险。”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需要更多耐心的行业,这与资本的快速逐利相悖。“资本进入教育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希望通过教育牟利圈钱可能会导致教育质量难以保障,结果就可能会亏本。”熊丙奇说。
通过观察传统教育公司发现,他们都是一头扎进教育行业,历经多年才实现了些许业绩,并逐渐增长。比如K12 教育巨头好未来的业务扩张十分谨慎。好未来创始人张邦鑫曾在采访中表示“做强比做大更重要,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内容比形式更重要。” 他举了一个分校报预算的例子,本来是1万个学员,分校希望下一年涨到18000,但好未来总部会建议只增长到1万五六,因为若发展的节奏快了,服务会跟不上。另外,好未来联合创始人白云峰也曾在演讲中讲到好未来的扩张逻辑,其开拓业务首先考虑是否“健康”,而判断健康与否的标准,并非是收入和利润,而是满班率、续报率、退费率等。他们认为,“利润和增长这些指标是速度,而描述健康维度的指标(诸如满班率、续报率等)则是加速度。” 到目前为止,好未来拓展城市业务时,依然不会刻意提高速度,而是先保证质量,再追求数量。
这也许就是教育的规律,熊丙奇也表示,教育的规律就是需要强调教育的质量和品质,不能急功近利地追求数量与规模发展。“试图通过做教育赚快钱是不符合规律的,最近几年很多资本进入在线教育领域,以为在线教育可以赚大钱,导致在线教育现在充斥很多泡沫。”他对此表现出一定的忧心,“很多资金进入就是炒作题材、概念,圈钱,踏踏实实做教育的不多。”
除了尊重规律外,上市公司跨界做教育后,去寻找专业的教育行业人士来操作业务也十分重要。吕森林表示,“跨界做教育主要是对教育行业的理解,需要专业的人才来操作,比如寻找咨询公司、专家来帮助自己做教育业务。” 而对于原来的主营业务是否需要保留,吕森林表示,“如果原业务不好,就需要放弃,专心做转型。”
附A股上市公司跨界教育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