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昨日在香港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启动总额22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在B轮融资完成后,小鹏汽车从资本市场融得的资金将超过50亿元。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接受媒体群访时表示,小鹏汽车今年有接近3000人的规模,其中有1500-1600人的研发体系,不仅在北京广州上海有研发中心,在硅谷的研发中心也已设立。
“今年最大的挑战是规模品质的交付,这是三个词的简单组合,实际上真的很难。规模、品质、交付,需要把整个组织体系建立起来。”
何小鹏说,造出几十台品质还不错的车,难度很低;但要每个月造出一千台、两千台有品质的车,那对供应链、生产过程的管控都非常难,这是小鹏汽车今年要解决的最大问题。
小鹏汽车的生产和互联网讲效率是两个不同概念,如果完全遵循互联网规律,会导致汽车的生产成本非常高,或难度非常大,因此,小鹏汽车在整车生产上的逻辑会与互联网有所不同。
当前,国内智能汽车制造领域主要有三大势力,分别是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威马汽车,三者之中,小鹏汽车的融资规模暂时排在第二位,但小鹏汽车未来也还会继续进行募资。
何小鹏透露,小鹏汽车一定要做好投资和并购公司的动作,否则在细分领域会发展慢一些,这种投资与布局不一定是国内的,也可能是国际的。
小鹏汽车的B轮融资汇集了财务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巨头,A+轮注资的阿里巴巴集团和IDG资本将继续在B轮联合领投,此外富士康也在B轮融资中联合领投。
云锋基金、Apoletto和中金公司鼎力跟投,A+轮注资的纪源资本、晨兴资本、经纬创投也再次现身投资机构名单。
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主席蔡崇信还专门在香港参加了小鹏汽车的活动,蔡崇信提及了阿里巴巴投资小鹏汽车的三大理由:
第一个是互联网化,汽车也可以连到网上。第二个趋势是汽车自动化,因为有环保要求,大家都向往更好的空气,电动车一定是未来的趋势。第三个是数据智能化,都是透过数据驱动。
当然,蔡崇信与何小鹏已经认识了很多年,非常认可何小鹏的能力,称投资要研究商业模式,但最后还是要投人。“所以小鹏现在出来组建这个团队,我们还是继续支持。”
以下是对话何小鹏的核心环节(雷帝网精编处理):
提问:您在做小鹏汽车的过程中碰到了哪些问题?您花了多少时间亲自开小鹏汽车的车?
小鹏:肯定有碰到问题,我们内部在做一些检测,G3里面会有一些优化。再比如,说在互联网跟自动驾驶耦合的点上,我们也看到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有些和供应链整合相关,比如说线控。在2.0的线控体系里面,有些是要和合作伙伴一起来考虑,来讨论如何升级。
有一些在自己开的时候不会想到或者没有想到的问题,或者是原来和合作伙伴没有完全能够谈得很清楚或者是看得很清楚的事情,说实话这个过程对谁都是创新。
所以为什么从1.0到2.0,我们愿意花相当长的时间。把2.0推出来,核心还是希望把品质做得更好。
现在我开小鹏汽车1.0版的车,在这个季度内大概出几百台车了,我会逼迫研发人员要轮流的开我们自己的车。
我想说,今天做电动汽车的人要开电动汽车,做自动驾驶的要开自动驾驶的车。我们做了特别多的事情,这里面有关于品质的、电动的、物联网的。
让这些真正做产品和设计的研发人员来亲身体会自己做的车,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个月我在不断地开不同的车,包括了特斯拉,也有中国的电动车,包括南方和北方企业做的,有不同的自动驾驶车,我们都去体验,体验这些车做得好的和做得不好的地方,这对我来说是前两年花了很多精力去做的一块事情。
小鹏汽车比较简单,我们的定位是三个词,几年内的定位是:以中国的年轻的互联网用户为核心用户群,请大家记住中国的、年轻的、互联网用户群。
我们觉得互联网用户群比较容易接受新的思路,互联网用户群也比较有购买力。今天的电动汽车真正想做出比较有品质,很难把价格降得很低。
吃饭的时候有人问,为什么你的车比汽油车还要贵一些?有人说电池就占了整车40%的成本,如果想把一个电动车能够做得好,这个成本是下不去的。
我们的产品逻辑是以中国的年轻互联网用户为核心用户群,以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为核心创新差异化,做高颜值、高品质、高续航和高性价比的电动车。
这是我们的三句话核心逻辑。现在所有产品研发都是围绕这三句话的体系去思考和执行的。
今年我们差不多会有接近3000人的规模,其中有1500-1600人的研发体系,今年不光在广州和北京做研发,上海也做,硅谷研发中心也已成立,现在的办公室差不多已经定下来了。
提问:阿里和小鹏的合作越来越多,除投资人身份外,还会和小鹏汽车有怎样的深度合作?
小鹏:我今天跟阿里合作,最大的价值在于阿里会给我分享他们的看法,同样,我也会把我在现实中碰到的思考分享给他们。
成长最好的方法就是这样一起不断探讨,这点对我来说价值是非常大的。相信未来包括阿里、富士康在内的很多合作伙伴都会和我一起探讨不同的业务问题。
比如,郭台铭郭总非常看好未来汽车的制造和未来中国汽车的制造企业,我跟他聊过好几次,富士康在很多领域中,原来的技术理念是有可能变成现实的,但是还是存在转换的过程。
提问:您过去多年做UC,后来投资了小鹏汽车,现在又出来独立做,能否讲一讲创业故事。
小鹏:在原来的平台,因为关系的原因会有很多人和平台想依赖你,但是出来创业后就什么都没有了。
第一点,我觉得是年轻有想法是最重要的,这一点在创业的过程中,真的很难做到,不要说汽车行业了,互联网行业也是一样。
第二个是学习和跨界,一定要在原来的经验基础上,有极强的学习和吸附能力。就像我曾经问过马总,为什么能够做得这么快?
原因就是在不同的跨界中一起交流,一起实践,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他们的学习能力比我见到的很多人都要好。
第三点,他们的心态很重要。我说我们有人是创业者,有人是后面加入的。他们的心态都非常好,在中国的创业者请其他管理者来管自己的,能说得很多,能做到的非常少。
这三点都是我身为投资人的时候,最开始两年强烈感觉到的,我觉得夏珩这个小伙子太棒了。他现在才35岁,他最近三年半创业的过程,对他的成长是一个巨大的财富。
提问:小鹏汽车2018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拆解来看,2018年会是哪个摆在利益优先级?是量产还是自动价值研发的铺设?
小鹏:今年最大的挑战是规模品质的交付,这是三个词的简单组合,实际上真的很难。规模、品质、交付,需要把整个组织体系建立起来。
造出几十台品质还不错的车,难度是很低的;但要每个月都造出一千台、两千台有品质的车,那整个供应链、整个生产过程的管控都是非常非常难的,这是我们今年要解决的最大问题。
我今天在会上分享了一个观点,我说互联网速度基本上等于效率,而制造行业的速度不等于制造行业的效率。
互联网行业,从设计到研发、研发到生产、生产到交付,基本上只有两个环节可以把速度从1倍做到2倍,但是整车领域可能是4倍。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速度不一定都代表了效率。就像我讲的快速迭代是要分门别类的,比如自动驾驶是中速迭代,但是智能互联是快速迭代。
所以要分不同的层面做不同的迭代,不同的速度来看不同的效率能力,这是我想表达的很重要的观点。
以前互联网讲的很多效率,或者是快速迭代,或者是体验的极致,或者叫做用户的极致,在整车生产的角度要有一些逻辑变化,完全遵循这个会导致成本非常高,或者是难度非常大。
因为想要超出用户预期是非常非常难的事情。互联网领域要想做到这个没有多大的成本,但是在整车领域成本太高了。
提问:在中国有很多新的领域,经过大浪淘沙,最后剩下两三家企业的时候,就可能出于资本的压力,这些企业就被迫要进行合并。小鹏汽车有没有考虑过这种情况?
小鹏:我个人擅长的能力,在产品、企业、国际化,还有整合并购。我个人过去的创业史是不断买别人公司主动融合,以及被别人买我的公司被动融合,以及帮别人整合的过程。
所以我肯定想把我的能力在未来用好,所以我肯定会做一些并购,甚至是国际的。但是你刚才讲的问题,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很多的行业都是不同原因导致的,每个情况都不一样。
在未来的十年中,这样一批新的车厂一定会做不同领域的投融资并购的事情,今年会做一些这样的事情,不是说我们跟哪个公司合并。
但是一定会准备好投资和并购公司的动作,一定要的,要不然在细分领域只靠自己发展速度还是相对慢一点的。
蔡崇信:希望继续追小鹏 再追很多年
蔡崇信:我们参与这一次投资,有几个理由:
第一个是互联网化,汽车也可以连到网上。
第二个趋势是汽车自动化,因为有了环保要求,大家都向往更好的空气,电动车就一定会是未来的趋势。
第三个是数据智能化,以后大家在车里的时候还可以享受到很多有关智能的应用和功能,而且这些应用和功能都是透过人工智能,都是透过数据驱动。
这三点对阿里巴巴的意义非常大,所以我们希望继续追小鹏,再追很多很多年。
我也观察了小鹏和他们的团队,他们本来也是在自己创业之后,在阿里巴巴、在UC的环境中是一个内部的创业。这个团队非常精干,而且有一定的创意。
我认为小鹏汽车现在不光是一个制造车的公司,更是一家能够结合互联网思维进行创新,把智慧出行的理念贯穿到制造业的公司。所以我们支持这个团队是理所当然的。
最后我要说的是,投资人要研究商业模式,看人家是不是盈利等等这些事情,但是最后还是要投人。所以小鹏现在出来组建这个团队,我们还是继续支持。
小鹏有0做到1经验 也有把1做到N
IDG资本合伙人杨飞:对小鹏汽车的投资,是IDG资本在2018年最重要的一项投资。我跟何小鹏是十几年的朋友。我们内部,小鹏不光和我是朋友,和我们老大周全也是很好的朋友。
我们投资小鹏汽车是基于如下的原因:
首先,未来的世界是AI的世界,AI之前是无人驾驶,无人驾驶之前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前面是物联网和5G。如果说这是第四代技术革命,一点也不为过。我们站在时代前沿。
第二,中国在过去一直是跟随世界、包容世界的。但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了今天,中国从制造到服务到内容的很多方面,都在引领着世界。
做投资就是投人。小鹏既有把0做到1的经验,也有把1做到N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