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辞远
公众号/
2018年,AI落地应用成为行业关键词,当开放共赢基本成为行业共识,百度、腾讯等大厂则更是放出“免费”信号。
从2017年年底,百度宣布人脸识别接口免费开放,一时间打响一场AI“免费战”,随后,又加紧开放步伐,陆续公布语音、语义等技术免费。可以看到的是,至今,百度已经免费开放出AI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从感知到认知全线覆盖。在最近举行的百度AI开发者实战营第二季中,百度AI技术生态部总经理喻友平更是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目前,百度AI基本以QPS的方式计费,喻友平解释道,QPS代表每秒的请求次数或每秒的请求并发量,1QPS相当于每天86400次调用。以人脸接口为例,百度向认证企业提供每个接口10QPS免费调用量,相当于企业每天可免费调用超过86万次,可以说很惊人。在领头羊的表率之下,腾讯也按捺不住,在几天前的云+未来峰会上也宣布AI应用服务全面免费,云服务降价。
如果把“免费”的定义再放得宽泛一些,我们会发现谷歌和微软都在今年开放了免费AI课程,智能音箱性价比不断提高、华为和高通的AI芯片开始进入3000元左右的中端机型……
从百度开始,不管对于企业还是普通开发者,AI能力正在变得越来越易得。
一直以来,AI世界的商业规律都在强调着算法模型的能力和价值。逐渐成长为独角兽的AI创业企业,资本市场对他们的价值核定大多建立在技术能力之上。
如今两大巨头先后提出免费策略,一时让很多渴望以技术变现的AI创业企业陷入了尴尬境地。同时也有声音称,中国AI发展又陷入了移动互联网免费策略的老模式。
这就带来了一系列有趣的问题:中国AI应用是否在复制移动互联网的“免费策略”?企业用户是否很容易被AI免费吸引?率先提出免费策略的百度是否让巨头和创业企业们感到紧张?
移动互联网产业的价值衡量几乎都在流量上,因此免费策略针对的也都是C端用户。用户付出钱(大部分时候是时间),企业获得流量,是一种单纯的交换。但AI技术面对的大多是B端用户,他们选择某一个技术供应商或技术平台付出的可不仅仅是金钱,还有人力、时间上的试错成本。
可以看出,百度在AI能力开放上是非常细化和垂直场景化的。光在OCR识别一项上,已细分出了从车票到护照二十余种场景。同时这次百度还提出了不少云+端的整体解决方案、离线解决方案和开发套件等等。都是在帮助那些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面临不同技术基础、环境的企业找到适合的AI接入途径。
上文中提到了谷歌AutoML,其实在谷歌之前,百度就已经上线了定制化图像识别平台,也就是百度EasyDL的最初版本。EasyDL是百度推出的易用性极强的定制化模型训练与服务平台,这次实战营的发布会上,也随其它技术一同免费开放。帮助没有技术基础的企业和开发者获得定制化的深度学习能力。
相比单纯开放一两种服务或应用范围模糊的万能算法,百度这种开放形式对于企业来说更具实用性。
能做到这种程度的技术开放,一方面来自于百度自身的技术实力,另一方面也来自于百度AI生态中的五十余万开发者和生态合作伙伴。随着开发者和企业的不断应用实践,才能让技术能力细分落地,越来越“接地气”。
包括百度提出的深度学习师资培训、AI开发者中文社区等等,也都是在建立配套设施,以完备的生态能力降低企业应用AI的长期成本。
总体来说,技术厂商的AI免费可以被看做两种形式,一种是从市场角度出发的免费——降低技术授权费用、降低云计算等配套服务费用,另一种是从企业角度出发的免费——除了技术费用外,还着重实用性、易用性和成长性。
百度正是从企业角度出发,把强势的技术底牌穿插到圈层化的AI服务中去,让AI技术本身、AI技术产品化、AI技术框架等等每一层服务都可以满足甚至超过企业的需求预期。再通过生态链条的打造,让每一圈层中的AI服务共同生长。最终为打造出了范围全面并且能力均衡的全景式AI技术服务——而这种技术服务还是大范围免费的。
百度AI目前的发展成果也印证了一点:企业的确很容易被市场角度AI免费政策吸引,但真正影响决策的还是与企业核心需求所匹配的全景式AI技术服务。
百度的免费,动了谁的奶酪?
那么,率先提出AI免费策略的百度是否让其他AI玩家感到紧张了?目前看来的确如此。
从在云+峰会上马化腾多次提起云计算业务就能看出,腾讯的AI免费就是应对百度,或者其他可能出现的AI免费企业的一种策略。腾讯显然意识到未来AI技术免费、配套服务收费的可能性,更看到了AI应用对计算资源的需求,所以推出了这种部分AI技术免费、云服务减价的推销方式。
不得不说,腾讯对于游戏的收费方式简直谙熟于心。像腾讯的人脸核身服务提供25次免费试用,OCR识别技术提供每月1-1000次免费使用。这种推销方式不就是手游里的下载免费、道具试用、首充买皮肤半价吗?相信腾讯也深知自己在AI技术上的优势是有限的,所以选择了搭配销售云服务这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