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脑极体
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对个人、企业还是国家,数据都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企业来说,数据可能意味着壁垒的兼顾;而对国家来讲,本土化的数据将对国家安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最近这样的问题,就出现在了印度的身上。
长期以来,印度因拥有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廉价的劳动力,而成为了欧美国家下游产业的绝佳选择。而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年代,印度本土企业并未跟上速度,反而是欧美、中国的科技巨头相继以极大的优势席卷了印度市场,比如谷歌占据了印度93%的搜索市场,印度人的手机里主要安装Facebook、YouTube和Twitter等软件;亚马逊成为印度第一大电商平台,但今年印度政府又同意本土最大的电商flipkart被沃尔玛收购。在智能手机方面,小米则成为了印度市场的老大。可以说,印度的整个互联网行业已经几乎被欧美和中国的巨头瓜分。从另一层意义上来说,印度本土互联网经济可能将陷入殖民地式繁荣的危险境地。
但由于特殊的国情,印度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国内互联网市场被外国巨头抢占意味着什么,只要能促进经济发展,为什么不欢迎呢?但当大数据时代尤其是人工智能时代降临之后,印度赫然发现,作为长期的下游产业集中营和互联网巨头殖民地,自己对国家数据层面的了解远不如几家科技巨头。
这样的猛回头开始让印度感到担忧,于是开始了数据本土化的进程。比如要求将企业的数据服务器架设在国内、政府有权对企业的数据进行查看和监督等。这毫无疑问将会损害欧美巨头公司的既得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前几日以Facebook、亚马逊、微软和美国运通为代表的一系列公司开始了联合抗议印度数据本土化的要求。
一场数据大战眼看就要拉开帷幕。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印度偏偏选择在这个时机进行数据争夺?
为什么印度一定要将数据本土化?
今年以来,美国掀起了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战,印度自然也未能幸免。据此前的消息,美国对印度的钢铝制品分别加收了25%和10%的关税,这也随即引得印度反手就是一项涉及29种美国产品税收提高。但令印度无奈的是,由于产业工业的落后,美国对印度征收关税的产品对印度来说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印度的反制产品对美国来说却无关痛痒。
相较之下,印度面临的贸易战压力也是巨大的。在这种经济战争正酣的情况下,数据之争也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另一方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印度的本土互联网企业也开始逐渐崛起。去年,还未被收购的flipkart创始人bansal就联合印度互联网行业的众多企业和个人建立了一个代表印度本土企业利益的机构indiatech,以此来抗争具有雄厚财力和技术力量的国际巨头们。而在这个组织的作用下,印度的互联网企业也确实得到了成长,比如flipkart。虽然被沃尔玛收购了,但毕竟还是作为一个印度本土互联网企业的缩影。而沃尔玛的收购,也进一步反推印度更加重视自己对国家数据的控制权。
那么,随着互联网产业的繁荣而来的,就是数据的急剧增加,本土经济对云计算的需求也持续加大。据估算,到2019年印度的数据中心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0亿美元,而到2021年,印度的云计算市场将会形成10亿美元左右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印度为了在调取信息的时候更容易,将很有可能对云计算的政策进行变革,保证云存储都在国内进行。比如作为印度云计算服务商巨头,亚马逊就被要求在当地设立云服务器。
在贸易战升级和互联网发展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印度政府也不能再任由数据成为威胁国家安全的存在。而且最近印度频频展开对Facebook等公司的数据泄露调查,也可以看做是其要在数据领域展开大动作的表现。
于是在前几日,印度官方终于摆出了最终姿态。他们成立了信息数据改革工作专家组,在9月15日之前出台新的数据草案,以实现电子商务等领域的云数据本地化保存。
各有底牌:美印可能出现的博弈
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是,科技巨头们显然不愿意也不可能这么顺利地让印度实施自己的数据本土化政策。接下来展开的,将是双方使出各种手段的公开博弈。
对美国而言,要对印度进行施压的方式很简单,那就是通过贸易谈判。可以说,这将是明显不对等的一场谈判。美国拥有先进的科技实力、成熟的行业经验、高耸的科技壁垒,在科技全球化的今天,一旦美国收紧技术、资金等支持,印度的日子必定不会好过。如上文所说,在贸易战争中,美国是占据优势的一方,其向印度输出的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印度限制或禁止从美国进口的商品,对美国的伤害则极其有限。
另一方面,至少到现在为止,美国公司在印度深耕多年,其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行业数据,而这些是印度的公司所缺乏的。很多的印度互联网公司虽然名为本土公司,但其背后有来自美国、中国巨头的资金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数据是可以被使用的。但一旦印度执意要推进数据本土化,美国的科技巨头们则可能会充分利用数据壁垒,令印度公司很难获取有效的数据,一定程度上拖慢自身的发展。
那么,在技术等方面都不占优的情况下,印度该怎么去打?
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印度虽然缺乏科技、数据优势,但其让美国科技公司最舍不得的就是市场。近13亿人口的庞大消费市场,一旦失去的话,也确实能够引起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阵痛。那么,对印度政府来说,抓住美国公司的这个弱点,也许会起到不错的效果。
比如像很多国家在面临危机的时候,都会以爱国之名鼓励民众去抵制外国商品。这一招在印度这样民众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国家将非常有效。那么,如果面临失去市场的危险,美国科技巨头或许会选择暂时的妥协。
但一味抵制产品并不意味着成功,毕竟民众仍然有需求。一边抵制,一边进行替代品生产才是将抗争的运动持续下去的关键所在。比如在智能手机这一块,在近半数市场被中国品牌占领之后,印度的本土手机品牌也想要翻个身动一动。比如micromax、本土电信巨头reliance jio等,开始推出更多的机型,试图在手机红海市场重新分一杯羹。手机是如此,针对欧美厂商的云服务等产品,印度也很有可能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进行投入。
总之,既然产生了数据争夺战,也就意味着从根本上来说双方一定是互相需要的;最终的结果就是谁做的让步更多。同时,对印度来说,数据本土化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但其推进并不是一件需要即刻完成的事情,其可以规划出一条渐进式的路径,在时而碰撞、时而温和的过程中逐步达到最终的目的。
印度的数据本土化,
可能不止于印度本土
印度的这场数据本土化之战,其影响可能绝非仅限于在国内架几座服务器那么简单。对全球的贸易而言,其或将会产生以下的连锁反应。
1. 数据主权成为世界贸易体系中的砝码。数据主权体现的是国家作为数据管理和利用的基本权力,在互联网时代其对国家的安全来说至关重要。以经济数据而言,这是必须要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东西;如果经济数据长期被他人掌控,其造成的风险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未来的世界贸易竞争中,拥有完全自主的数据主权,将成为贸易的重要砝码。
2. 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印度领地将面临进一步的考验。目前印度本土很难说有真正的科技巨头存在,其互联网市场基本被中美巨头包揽。国内的腾讯、阿里、华为等都在积极布局瓜分印度市场,同美国公司展开竞争。这其中既包括自有业务的渗透,也包括以资本的形式进军。既然印度的数据本土化已经影响到了美国科技巨头的布局,那么在未来不长的时间内,中国互联网公司也将面临类似的问题。如何寻求最优解,也会是中国互联网公司扩张进程中的一道难题。
3. 数据本土化思潮开始泛滥,跨国界的数据互通被某种程度终止。互联网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而算力的提高又让这些数据活了起来。我们都知道,数据愈丰富和详细,其产生的能量也就越大。因此,在理想情况下,数据的共享才会让其价值最大化,也可以反过来促进科技的进步。比如美国的Facebook、Twitter和谷歌在前一段时间就宣布了一项数据共享计划,目的就是为了打通数据,以便进行更好的技术改进。
但印度此举将很可能引起各国对数据更加严格的控制,从而导致各国之间相互建立数据的壁垒。这将有可能严重阻碍数据的交换,从而削弱其价值。在某种程度上,也将成为逆全球化的推手之一。
总之,印度推行数据本土化是一个国家进行数据安全控制的必然举措,但在这个过程中如何避免市场的剧烈动荡、最大程度降低其消极影响,将是其必须要慎重对待的一个问题。